无瘤原则下扩大半肝及门静脉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欧洲外科新动向
发表时间:2011-06-16 浏览次数:426次
作者:施宝民1,2 卢晓飞1 孙小刚1 梁锋1 Martthias Glanemann2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肝胆外科 (山东 济南 250021)
【关键词】 无瘤原则 扩大半肝 门静脉切除术 肝门部胆管癌 欧洲外科新动向
肝门部胆管癌自Altemeier 和 Klatskin 首次报道以来,已40余年。从知之甚少、逐渐熟悉,再到扩大切除、介入、放疗等多种方法并存,研究不断完善。然而,现实仍然是严峻的,尚有待于治疗理念上的突破[1]。近期,欧洲外科学会主席Peter Neuhaus教授率先将肿瘤学“无瘤”原则应用于肝胆外科,提出的扩大右半肝或左半肝联合门静脉切除术治疗胆管癌, 5年存活率已达到72%,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带来了曙光[2-3]。
1 Berlin 新概念
1999年4月, Neuhaus教授在伦敦举行的欧洲外科年会上报告了“扩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extended resections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首次提出切除胆管癌也要遵循肿瘤学原则,即不接触技术(no-touch-technique)和整块切除(en-bloc-resection),向与会者展示了令人惊奇的远期疗效,95例患者分析结果证实,经过扩大半肝切除和门静脉切除的病例5年存活率达到65%,而未切除组仅为28%。肝脏切除、R0手术、淋巴结清除等均与提高存活率有关;而合并肝切除施行标准治愈性切除术(formally curative resections)的病例经过多因素分析,门静脉切除成为唯一与预后有关的因素,这也是Neuhaus小组始料未及的[2]。引起包括H Bismuth 教授在内的许多学者的极大兴趣。扩大的右半肝切除和门静脉切除被称为“柏林概念(Berlin concept)”。如今,又一个10年即将到来,关于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Neuhaus教授再次提出:不接触技术、整块切除和广泛的切缘肿瘤阴性(wide tumor-free margin)的三大肝胆外科肿瘤学原则[3]。
2 肝叶切除
合并肝叶切除有助于达到根治、提高预后,国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1,4-5]。现仅就具体问题,作一介绍和对比。
2.1 单纯中肝切除
早有学者指出,为了更清晰暴露肝门、提高切除率,可以采用中肝切除的方法。主要指切除Ⅳ、Ⅴ和Ⅷ段, 或者只是下段部分,连同部分左右胆管、汇合部、胆总管及肿瘤一并切除,在提高切除率方面确有成效。但前提是,要尽可能保留左右肝动脉、门静脉左右支和以备吻合的胆管。而大多数情况,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很容易浸润到门静脉分叉部,肝右动脉亦常被包绕其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切除范围,并不能达到标准的R0切除,虽然提高了切除率,但并不是根治性切除。而且切除之后有2个肝断面,肝肠吻合也非常复杂,增加了胆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很多学者现基本不主张中肝切除,Sano等[6]报道126例肝门部胆管癌行肝切除者仅1例做了中肝切除。
2.2 扩大右半肝切除
Neuhaus等[7]认为,针对BismuthⅢa和Bismuth Ⅳ型,只有施行右半肝和门静脉切除,才能达到理想的广泛切缘阴性和肿瘤不接触原则的目标。这样做具有几个优点[2-3,7-8]:一是不需要靠近肿瘤去解剖右侧肝门,做到了不接触原则。肝右动脉一般紧贴胆管汇合部进入右肝,很容易被侵犯甚至被瘤体所包绕(图1)。欲保留右半肝,就要保留右肝动脉。而解剖右肝动脉时极易残留肿瘤细胞,因此,切除右半肝就能避免解剖时接触肿瘤、分离保留肝右动脉时残留肿瘤,一般在其肝固有动脉起始处就结扎切断。而肝左动脉常走行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左侧,较早地分出,不易受到肿瘤侵犯,容易分离和保护,这就为保留左半肝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图2a)。所以右半肝比左半肝切除更具有价值和可行性。
第二,自肝Ⅳ段左侧切开分离肝Ⅱ、Ⅲ段,切开肝实质最少,也就是具有最小范围的肝断面。而且此处的解剖学变异最少,几乎接触不到左侧肝管的2个胆管断面,而右侧肝面则相反,变异多,胆管汇合数量多,需要整形后才能吻合,较易发生胆瘘或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而且有肝Ⅳ段作为过渡,很容易达到切除距肿瘤边缘>2 cm的根治标准。
第三,左侧肝管相对较长,自汇合部到左肝内分叉部,一般有5 cm左右,肝管空肠吻合术相对容易;而右肝管常常只有1 cm。肿瘤很容易侵犯到Ⅱ级胆管。
2.3 尾状叶切除
尽管没有确凿的循证医学结果,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基本上都主张尾状叶切除[9]。由于这里更贴近瘤体,绝大多数Ⅰ段胆管直接汇入胆管汇合部或者在1 cm范围内汇入,例外的情况也不足3%,因此是最易复发部位。而门静脉分叉部正位于尾状叶上,切除易被浸润的门静脉分叉部也需要切除尾状叶,否则也会造成肿瘤细胞残留。再者,切除了尾状叶还消除了因保留而带来的胆瘘可能[7]。Hidalgo等[10]报道一组英国最多的病例(Leeds经验),1993~2003年共有106例,其中56例行外科手术,而尾状叶切除率为77%。荷兰的Van Gulik等[11]报道99例采用Ⅰ段和Ⅳ段切除,切除率高达95%。
2.4 合并Ⅳ段切除
Neuhuas主张一般情况下一并切除。原因有二:一是切除足够多的肝脏保持距瘤体边缘安全边界。因为有时为了保留Ⅳ段,并不能保证距瘤体所有周边都能>2 cm。二是这样切掉后,只有一个胆管断面供吻合,否则往往出现多个胆管断面,既提高了吻合的难度,又增加了胆瘘的发生。但切除了Ⅳ段也减少了残肝量,实际上,大部分病例均施行了Ⅰ、Ⅳ、Ⅴ、Ⅵ、Ⅶ、Ⅷ段的切除,仅保留了Ⅱ、Ⅲ段,容易导致术后肝功能不全,所以是一种扩大的右半肝切除。这就需要术前对左肝进行充分准备和预测。术前准备包括右侧门静脉支栓塞术、右侧肝动脉栓塞术、左侧胆管经皮肝穿刺引流或内支架引流术等。对侧血管选择性栓塞和保留侧胆管引流术可以较好地获得肝脏再生,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如左肝体积太小,满足R0的情况下,也可以尽量保留部分Ⅳ段,以防术后肝功能不全。
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存在肝动脉切除重建的问题,因为切除了右肝动脉,保留了左肝动脉,除非瘤体向远端侵犯,达到或超过肝动脉分叉处。Neuhaus研究小组统计,在过去7年中,这种手术死亡率为7%,而且,门静脉切除重建并没有带来更高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
2.5 左肝切除
对于Bismuth Ⅲb型,如果肿瘤超过脐裂或Ⅱ、Ⅲ段萎缩,左肝无法保留,就没有条件做扩大右半肝和门静脉切除,因此,约有25%~30%的病例施行左半肝切除(图3)[3,12]。
从肿瘤学角度看,基于右侧第一肝门的解剖学特征,保留右半肝容易造成肿瘤播散,而且肝管空肠吻合困难。行扩大左半肝切除必须切除右前叶,即Ⅴ和Ⅷ段,而右前和右后肝叶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所以保留右半肝比较困难。
Nishio等[13]报道11年间70例左三叶切除的病例,其中13例为肝门部胆管癌,尽管只有9%的病死率,但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3%,预后也较差,2年存活率只有30%,无一例生存期超过3年。Shimada等[14]报道合并左三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12例,术前6例做了胆管引流,9例做了门静脉选择性栓塞术,尽管病死率为0,但切缘残留率高达25%。因此,肝门部胆管癌不仅要求行根治性切除,更重要的是贯彻肿瘤学的“无瘤”原则:不接触、广泛切缘阴性和整块切除,术中避免活组织检查。这样才能提高远期存活率。而左半肝切除很难满足此条件,所以主张对于Bismuth Ⅳ型,扩大右半肝切除作为首选,附加门静脉主干切除。
3 门静脉切除
根据肿瘤侵犯程度的不同,门静脉切除的方式主要有:部分静脉壁切除、楔形切除、主干切除、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切除和自身血管移植或人造血管替代等。
Neuhaus等回顾性分析1988~2001年共133例患者结果证实,外科根治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而且淋巴结转移、神经筋膜浸润和病理组织学分级都与长期生存密切相关。但是,如果是施行了标准根治术,再次进行多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唯一因素就是门静脉切除,而与其他3项均无明显相关。可见,R0切除之后,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门静脉切除[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Jonas和Neuhaus等同时进行了胰腺癌合并门静脉切除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却与肝门部胆管癌相反,门静脉切除对延长生存期无明显作用[3]。
主要原因是贯彻了“无瘤术”原则、提高了切除率、降低了残留率。当游离出左肝管和左肝动脉后,瘤体在肝门处保持原位,只有门静脉相连(图2),很好地保持了不接触原则。这时游离出瘤体下方的正常门静脉主干,并在肝圆韧带裂(脐裂)深面分出瘤体上方的门静脉左支,切断后行端端吻合。门静脉分叉部连同瘤体和右侧肝蒂与右肝整块切除。因为门静脉分叉部紧贴胆总管汇合部后方,包括门静脉右支和右肝动脉,很容易受到瘤体浸润、包绕或被转移的淋巴结或神经筋膜侵犯。所以右肝蒂及门静脉分叉处均无需解剖,直接做整块切除,防止分离解剖过程中造成瘤细胞播散。另外,行门静脉主干与门静脉左支的吻合,同时又避免了因保留分叉部吻合后容易造成扭转或扭曲的后果。
实际上,处理最早的一组病例时,Neuhaus教授并没有把门静脉切除当作必须,只是怀疑门静脉分叉部受到浸润才做了切除[2-3]。但病理结果证实,只有20%的病例是阳性,其他大部分都是慢性纤维化炎症所致,而远期随访资料却证实了门静脉分叉部切除的重要性。 最终施行右三叶合并门静脉切除达到R0的病例,其5年存活率最好的已达到72%。而没有合并门静脉切除同样达到R0的病例,其5年存活率只有52%。单纯行右半肝或左半肝切除的病例5年存活率分别为23%和18%,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单纯半肝切除,不论是左肝或右肝都是不够的。另外,右三叶合并门静脉切除未达到R0而是R1者,其5年存活率尽管低于R0,但仍然可以达到45%[3]。
日本学者报道了较大一组门静脉切除病例,结局却相对较差[15]。主要原因可能是:不是门静脉主干连同分叉部切除,而大多数是楔形切除,切除范围不够,易造成肿瘤残留;切除过程中,开始都是想保留门静脉,所以试图解剖分离,并没有遵循最重要的不接触原则,而造成肿瘤播散。
英国的61例外科手术病例中[10],包括44例合并肝切除和12例肝移植术,其中17例门静脉或肝动脉受侵并切除重建后,5年存活率只有18%,可能与没有采用无瘤技术和扩大切除有关。但切除后与没有血管侵犯的27例病例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门静脉切除还是有意义的。美国Hemming等[16]也报道了类似的研究结果。Miyazaki等[17]总结了1990~2006年文献报道合并门静脉切除或肝动脉切除的研究结果,结合自己的41例患者证实,肝门部胆管癌合并肝动脉切除,对预后并无影响,且病死率及并发症率均显著升高;而合并门静脉切除重建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延长生存期。
4 肝外胆管切除
已经有很多临床研究证明单纯切除肝门部胆管治疗胆管癌预后较差,Jarnagin等[18]报道80例行肝外胆管切除(18例)或者合并肝切除(62例)的患者,标准治愈性切除高达(78%),而预后有关的唯一因素就是肝切除,5年随访,只有9例患者存活,全都是行肝切除者,而未行肝切除者生存期没有超过5年的;Miyazaki等[19]报道11例单纯肝外胆管切除、65例合并肝切除病例,正规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45%和75%,而肝切除组5年存活率为27%,单纯胆管切除组为0。
Nimura等[20]报道最多的一组病例为142例中有108例施行了标准治愈性切除,占76%,其中仅有8例未合并肝切除者,生存期没有超过65个月的,合并肝切除者10年存活率达到20%。不支持单纯胆管切除的另一因素是高的复发率,肿瘤局部复发率高达76%[21]。复发部位主要存在于切缘,尤其是近肝的切缘。
1988~2000年, Neuhaus等施行合并肝切除达到R0者66例,而未合并肝切除达到R0者只有6例,结果5年存活率分别为35%和0[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单纯肝外胆管切除即不合并肝切除者50%以上是Bismuth-CorletteⅠ型和Ⅱ型,其他所有病例均为Ⅲ或Ⅳ型,这种情况下只能合并肝切除才能切除肿瘤。
5 淋巴结清除
目前基本认为,联合区域淋巴结清除是达到根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淋巴结清除范围仍没有统一标准[22]。胆总管旁淋巴结是淋巴转移途径中最关键的一站,从该淋巴结转移至门静脉旁、肝总动脉旁和胰头周围淋巴结,再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22]。但Bismuth 等[23]很早就有报道,不同于胃肠道肿瘤,淋巴结清除在肝门部胆管癌中与其预后关系不大。
Leeds的56例手术治疗的病例,常规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十二指肠后和腹腔动脉干周围淋巴结,17例患者清除到腹主动脉旁和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阳性者5年存活率为22%,阴性者为38%,尽管生存期的中位数分别为15.4个月和36.1个月,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扩大清除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9%[10]。
Jonas等[3]主张,肝门处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处的淋巴结应该在整块切除中清除,至于胰十二指肠、腹腔干和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清除,主要用于确定分期。Kitagawa等[24]研究110例患者,淋巴结阴性者5年存活率为31%,而局部淋巴结阳性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者5年存活率分别为15%和12%。
6 肝移植
肝移植也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之一,尽管其远期疗效尚不能完全确定。Neuhaus教授在1999年的报告中,95例中有14例施行了肝移植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所谓超根治术,提高了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R0切除率(93%),但5年存活率只有38%,低于扩大右肝切除加门静脉切除者。可能原因有:存在潜在的肝外转移灶,术前或术中的肿瘤细胞种植,通过淋巴或神经鞘膜的胰腺周围转移,应用免疫抑制剂易致肿瘤复发。
最新欧洲肝移植登记处显示,201例肝门部胆管癌行肝移植者1、3、5和10年存活率分别达到67%、41%、31%和22%[25]。
更有甚者最近报道28例患者,行肝移植加新辅助放化疗后,5年存活率竟高达82%,已经达到了因良性病变行肝移植的效果[26]。但主要是经过选择的病例,大多数是年轻的Ⅰ期和Ⅱ期的病例,有3例在围手术期死亡,说明新辅助放化疗对手术的安全性是有影响的[27]。
Hidalgo等[10]报道在1991~2001年做了肝移植12例,肝切除组5年存活率为28%,移植组为20%,移植并没有多大优势,2001年以后未报道。由于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确切疗效尚不能完全肯定,所以目前不能算是最佳适应证,但随着放疗、化疗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建立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采用肝移植和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其远期疗效[27]。
7 结语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虽然还是一个难题,但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终究会找到相对容易的有效方法。Neuhaus教授和Mayo小组的研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尽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我见[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5):341-346.
[2] Neuhaus P, Jonas S, Bechstein WO, et al. Extended resections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Ann Surg, 1999,230(6):808-818.
[3] Jonas S, Benckert C, Thelen A, et al. Radical surger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Eur J Surg Oncol, 2008,34(3):263-271.
[4] 张永杰.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5):358-361.
[5] 别平,何振平.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2):946-947.
[6] Sano T, Shimada K, Sakamoto Y, et al. Changing trends in surgical outcomes after major hepatobiliary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over 25 years[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7,14(5):455-462.
[7] Neuhaus P, Jonas S, Settmacher U,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roximal bile duct cancer: extended right lobe resection increases resectability and radicality[J].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03,388(3):194-200.
[8] Neuhaus P, Jonas S. Surger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the German experience[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0,7(2):142-147.
[9] Saldinger PF, Blumgart LH. Resection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a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0,7(2):111-114.
[10] Hidalgo E, Asthana S, Nishio H, et al. Surger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The Leeds experience[J]. Eur J Surg Oncol, 2008,34(7):787-794.
[11] Van Gulik TM, Dinant S, Busch OR, et al. New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e Klatskin tumour[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7,26(Suppl 2):127-132.
[12] Otto G, Thies J, Hoppe-Lotichius M, et al.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results of en bloc resection of tumor and liver[J]. Chirurg, 2004,75(1):59-65.
[13] Nishio H, Hidalgo E, Hamady ZZ, et al. Left hepatic trisectionec-tomy for hepatobiliary malignancy: results and an appraisal of its current role[J]. Ann Surg, 2005,242(2):267-275.
[14] Shimada K, Sano T, Sakamoto Y, et al.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eft hepatic trisegmentectom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World J Surg, 2005,29(6):723-727.
[15] Ebata T, Nagino M, Kamiya J, et al. Hepatectomy with portal vein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udit of 52 consecutive cases[J]. Ann Surg, 2003,238(5):720-727.
[16] Hemming AW, Kim RD, Mekeel KL, et al. Portal vein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Am Surg, 2006,72(7):599-604.
[17] Miyazaki M, Kimura F, Shimizu H, et al. Recent adv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epatectomy with vascular resection[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7,14(5):463-468.
[18] Jarnagin WR, Fong Y, De Matteo RP, et al. Staging, resectability, and outcome in 225 patients with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Ann Surg, 2001,234(4):507-517.
[19] Miyazaki M, Ito H, Nakagawa K, et al. Aggressive surgical approaches to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epatic or local resection[J]. Surgery, 1998,123(2):131-136.
[20] Nimura Y, Kamiya J, Kondo S, et al. Aggressive pre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extended surger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Nagoya experience[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0,7(2):155-162.
[21] Mittal B, Deutsch M, Iwatsuki S. Primary cancers of the extrahepatic biliary passage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85,198,11(4):849-855.
[22] 蔡秀军,沈波.肝门部胆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5):366-367.
[23] Bismuth H, Nakache R, Diamond 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Ann Surg, 1992,215(1):31-38.
[24] Kitagawa Y, Nagino M, Kamiya J, et 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udit of 11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gional and paraaortic node dissection[J]. Ann Surg, 2001,233(3):385-392.
[25] European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 Data analysis booklet 05/1968–12/2004. Paris: ELTR; 2004.
[26] Rea DJ, Heimbach JK, Rosen CB,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Ann Surg, 2005,242(3):451-458.
[27] Thelen A, Neuhaus P.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7,14(5):46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