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心综合征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04-01 浏览次数:366次
作者:刘卫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医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 目的:通过对胆心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特征的研究,提高对胆心综合征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总结2002年以来4例胆心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经过及相关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胆道疾病治愈后,心脏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结论:提高对胆心综合征的认识,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 心悸 胸闷 胆道结石 胆心综合征
Experi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BilioCardiac Syndrome
LIU Weidong
The Hospit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attributes of BilioCardiac Syndrome so as to help clinical practitioner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ilioCardiac Syndrome and to deduce the chances of misdiagnosis. Methods The process of the treatment to four patients of BilioCardiac Syndrome is presented and the relevant data is analyzed. Results The 4 patients got recovered and the symptoms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disappeared. Conclusion To progress the understanding of BilioCardiac Syndrome and deduce the misdiagnosis rate.
Key words:Heartthrob;Choking sensation in chest;Biliary calculi;BilioCardiac Syndrome
4年来,笔者接诊了4例以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悸为主诉的胆道结石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 a,上述症状再未发作或明显缓解。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华某,男,68岁,3年来,心前区隐痛、胸闷、气短反复发作,曾多次在多家医院住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理化检查:心电图均有STV1~V5下移>0.05 mV,T波低平;腹部B超正常,三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正常。曾建议行冠状动脉造影而未做,按冠心病治疗均获缓解。2002年5月,以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再次发作入住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常规检查除心电图STV1~V5~T改变外,无其他异常,按冠心病治疗第9日,突然出现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急查腹部CT、B超均提示胆管扩张,未见结石。ERCP检查,显示胆总管结石。转外科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0天后痊愈出院。随访2 a,偶有轻度胸闷、气短,无心前区疼痛发作,口服药可缓解,再未住院。
例2:杨某,女,58岁,以胸闷、气短、上腹部不适4 a主诉多次住院治疗。每次住院查体:右上腹压痛(+)。心电图:窦性心律,STV1~V5下移>0.05 mV,T波低平,TV2波倒置;B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壁厚0.4 cm,内有数枚结石,最大者1.5 cm×1.8 cm;化验三常规、血糖、肝肾功、血脂大致正常。按冠心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给予扩管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治疗好转。但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年需住院3次~5次。2003年10月行胆囊切除术,术后随访2 a,胸闷气短症状再未发作,心电图检查ST~T有所改善。
例3:刘某,男,33岁,10年前体检时发现胆囊结石(直径约1.0 cm~1.5 cm大小5枚结石)。近2年,时常觉心悸,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间断口服异搏定治疗。1年来,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发作2次。B超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于2004年2月行胆囊切除术。术后随访2 a,心律正常,无心悸发作。
例4:王某,女,34岁,18岁时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2年来时常心悸、气短,门诊多次心电图检查:频发房早或频发室性早搏,给予间断口服异搏定对症治疗。2004年10月,因右上腹疼痛伴心悸气短住院。查体:巩膜黄染、心律不齐,频发房早。心电图示:频发房早。腹部B超示胆总管结石,急诊行胆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随访2 a,心悸、气短症状消失。
2 讨论
2.1 临床分型
上述4例均属“胆心综合征”。因患胆道疾病而引起心前区疼痛、放射痛、心功能紊乱、心电图异常等一系列综合征,叫做“胆心综合征”。可因胆道疾病发作引起心脏症状,随着胆囊胆管疾病的好转或痊愈,心脏症状减轻或消失。结合本组资料和文献报道,胆心综合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胆道有疾病,而心脏无疾病,胆道疾病发作时可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此类型多见中青年人。另一种是既有胆道疾病,又有心脏疾病。当胆道疾病发作时,原狭窄的冠状动脉痉挛,心脏缺血而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此种类型中老年人多见。
2.2 发病机制[1]
2.2.1 胆道神经反射学说
心脏受T2~T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受T4~T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T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疾患所致胆道压力增高或胆道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脊髓同节神经节神经反射,即内脏内脏神经反射的途径,首先刺激该处的迷走神经,然后传入脑干网状结构,再经迷走神经传至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使冠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血,从而诱发心绞痛。由于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心肌电活动紊乱,故可发生心律失常。胆道神经反射是胆心综合征的重要发生机制之一。
2.2.2 感染中毒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学说
胆道部分或完全梗阻造成胆汁淤滞胆道内压增高,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临床病理变化。胆红素和胆酸均为迷走神经兴奋物质,血液中二者浓度增高时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可直接抑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降低心脏活动功能。另外,当胆道胰腺炎症时,由于细菌毒素的吸收,胰酶的升高,水、电解质尤其是钾的失调及酸碱平衡的紊乱,导致心肌代谢及电活动紊乱和冠状血管痉挛,从而引起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2.2.3 胆道心脏内分泌学说
近年来发现心血管系统具有多种分泌功能。当胆道炎症所致胆道压力升高,细菌毒素作用等可能直接或通过神经介质使心脏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调节心血管的生理功能,可能参与胆心反射这一过程。这一学说尚待更多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发现和证实。
2.3 临床特征
心脏无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症状,同时有胆道系统疾病;胆道系统疾病与冠心病同时存在,胆道系统疾病加重,心脏症状加重,胆道系统疾病好转或治愈,心脏症状好转或消失;心前区有程度不同的闷痛或绞痛,每次发作时间较长,有的可持续数小时,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或心律改变,但无心肌梗死表现;油腻食物易诱发心脏症状,使用硝酸甘油或救心丸不易完全缓解;伴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放射、恶心呕吐等症状。
由于胆道疾病发病率高,因此胆心综合征并不少见,但临床上误诊率很高。国外有人报告:329例胆心综合征患者,有149例被长期误诊,单按心脏病治疗,以至数年不愈。3年来国内大量报道胆道疾病患者,该病的发病率25%~50%不等,而误诊率高达51.1%[2],应该引起内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对于出现上述临床特征的一项或一项以上者,应考虑到胆心综合征,要在胆道疾病去除或控制后观察患者的心脏症状和心电图改变,以免过早地诊断心脏器质性疾患,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心理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牛力青.胆心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5):285.
[2]杨晓明.胆心综合征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2例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