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874次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深静脉血液流动缓慢、静脉壁受到损伤,处于高凝状态,液体转化为固体,形成血栓,对静脉回流有明显阻碍作用,引发静脉壁的炎性反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此病可引起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的健康。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是临床上判断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在一些疾病中如某些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脑梗死等 D-二聚体也升高[1]。CRP(C-reactive protein, CRP)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因子,而在感染、冠心病等疾病患者血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笔者分析了5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 讨D-二聚体和CRP检测联合诊断DVT的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收集2012年3 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0~68岁。患者均经静脉造影确诊,无肝肾功能障碍、无心脑血管疾病。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7~70岁。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血,取被检者静脉血,用0.109M、3.8%枸橼酸 钠,1∶9抗凝。3 000 r/min离心5 min。标本无溶血、无黄疸、无脂血。1.2仪器和试剂:使用德国EB全自动血液凝固仪、配套试剂和校准血浆。使用快速CRP检测仪,配套CRP测定试剂。1.3方法:于治疗前后对正常对照组和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全血CRP分别进行测定,每个标本重复进行两次测定,取均值。治疗后经静脉造影,均显示治疗有效。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DVT组治疗前CRP和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CRP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治疗后CRP和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CRP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 1治疗前后CRP与D-二聚体DVT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值比较(x±s)组别时间CRP(mg/dl)D-二聚体(ng/ml)DVT组治疗前 51.32±5.731 775.46±38.72治疗后17.82±0.14409.15±22.43正常对照组 10.96±0.21122.42±10.213讨论D- 二聚体是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近年来各家报道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正常值不一,发现不同年龄组差异较大,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体内相对 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增高有关。因此,仅用D-二聚体作为实验室检测指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炎性反应最敏感的指标之一[2]。血栓是一种炎性反应,CRP诱导机体单核细胞分泌组织因子,启动机体凝血瀑布反应产生血栓等机制,从而引起血栓形成。本组资料研究发现,D- 二聚体和CR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DVT的诊断,还可用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DVT治疗有效后,D-二聚体和CRP均明显下降。4参考文献[1]孟祥红,陈兵,匡铁吉,等.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超敏-CRP和一氧化氮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4):334.[2]杨林,祁光裕,李艳姿,等.C-反应蛋白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炎症反应的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0(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