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捆绑式胰肠吻合2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10-21 浏览次数:356次
作者:邵伟斌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观察胰、胆、十二指肠部位肿瘤采用捆绑式吻合术后疗效。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26例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方式。结果:无1例发生胰瘘,无临床死亡病例。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胰腺癌 胆管癌 壶腹癌 捆绑式胰肠吻合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口瘘是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为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对胰肠吻合术式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改进,缓解了症状,改善了预后。我们自2000年始对26例患者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方式[1],无1例发生胰瘘,取得了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54~76岁,平均63岁。其中胰头癌18例,壶腹部肿瘤2例,胆总管下段癌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均有不同程度黄疸,消瘦,腰背部疼痛,食欲减退,腹痛,乏力等症状。术前行腹部CT﹑B超、胃镜、内窥镜逆行胆囊-胰腺造影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生化检测包括:癌胚抗原、CA199等测定。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切片证实。
1.2 方法 选右上腹“┘”形切口,探查腹腔及各脏器未见明显转移病灶,采用常规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在胰颈部横断胰腺,先在胰腺上下缘常规各缝扎一针,使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行刮吸法断胰,断面电凝止血。然后继续游离胰腺残端3cm后,找出主胰管,向胰管内插入一直径与之内径等粗的硅胶管,插入深度为5cm左右,用4-0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在胰管上.硅胶管于胰管外侧3~4cm处剪断。
空肠断端的准备:靠近一根空肠终末动脉处离断空肠,将空肠断端翻起3cm,使黏膜处外露,用石炭酸烧灼破坏黏膜组织,使其丧失分泌功能。
吻合:距离胰腺断段3cm处用丝线将胰腺后壁与空肠断端之间缝合2~3针,将胰和肠断端靠拢,将黏膜已破坏的肠浆肌层翻回原处,于是胰断端3CM即自然套入肠内3cm。收紧胰腺后壁与空肠断端之间2~3针缝线,然后再将胰腺前壁与空肠浆肌层断端之间缝合2~3针。用1号可吸收线于空肠系膜两根动脉之间穿过,环绕空肠壁一圈结扎,使空肠壁与胰腺紧密相贴。从而阻止液体在二层间流通,然后在胰腺与空肠吻合口处均匀地涂上一层医用粘合胶(OB胶或ZB胶)。
1.3 结果 本组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给予静脉营养,抗感染,护肝及针对其他并发症治疗,无胰肠吻合口瘘发生,未发生手术死亡。手术平均时间5.5小时,腹腔引流管7天拔除,24例术后2周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日15天。1例术后5天出现腹腔内出血经再次手术修补治愈。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
2 讨 论
自1935年Whipple首次做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当今外科治疗胰头,胆总管下段,壶腹,十二指肠等恶性肿瘤公认的有效手术方法。Peng等[2]报道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3.6%~18.5%,病死率为 10%~40%。虽然对胰肠吻合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但均无法消除缝合过程中两针之间留有的空隙。这是胰瘘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是发生胰瘘的”突破口”,尤其是术后早期肠蠕动尚未恢复肠腔内压力高,肠内积液可通过尚未愈合的空隙渗漏出来导致胰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彻底消除了发生胰瘘的”突破口”,由于套入胰腺的空肠去除了黏膜组织而成为浆肌鞘,其血供丰富与胰腺有3cm长表面紧贴层间间隙小,能迅速愈合。同时将空肠浆肌鞘与胰腺残端加以捆绑,完全阻断了液体在2层间的流动[3],彻底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空隙,肠内积液几乎没有可能从这里渗出,从而避免了胰漏的发生。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单,由于空肠浆肌鞘黏膜面破坏增加了肠腔内径,便于胰残端套入,因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彭淑牖,刘颖斌 牟一平,等.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50例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68-370.
[2] Peng SY,Mou YP,Liu YB,et al.Binding pancreaticojejunostomy: 150 consecutive cases without leakage[J]. J Gastrointest Surg,2003,7(7):898-900.
[3] 白明东,彭淑牖,刘颖斌,等.二种胰肠吻合术吻合口创伤愈合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6):45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