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5 浏览次数:539次
作者:毛晓华,毛福荣,王忠良 作者单位:324000 浙江省衢州市第三医院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近年由于肿瘤,艾滋病及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器官移植的开展,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报道日趋增多。作者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6年10月本院15例CM患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22~60岁。确诊前病程:15~160d。其中进城务工农民8例,职员1例,家庭妇女1例,经商3例,售楼员1例。15例均无养鸽及与鸽粪接触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2例,糖尿病1例,矽肺、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各1例。
1.2 误诊情况
15例中无1例首诊确诊。首诊时曾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例,病毒性脑炎5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脱髓鞘脑病、脑肿瘤、血管性头痛各1例。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伴发热10例,呕吐8例,抽搐3例,意识障碍7例,复视5例,双眼外展受限4例,偏瘫2例,巴氏征阳性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2例。
1.3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者脑脊液(CSF)压力>200 mmH2O,其中200~300mmH2O 7例,>300mmH2O 8例。CSF外观均无色透明,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白细胞数在(10~100)×106/L 10例,(10~500)×106/L 4例,500×106/L以上1例,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9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6例,有5例可见多形核细胞,糖降低,蛋白均增高(0.5~1.5g/L)15例,墨汁染色涂片检出隐球菌9例,有3例首次腰穿确诊,其余经2~5次以上腰穿反复检查才发现隐球菌,所有患者作脑脊液真菌培养均发现隐球菌,其中2例血培养发现隐球菌。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5例,10例无异常,C反应蛋白6例正常,9例增高。头颅CT检查:早期改变不明显,2个月以后,10例出现脑室轻度扩大,脑积水4例。头颅MRI早期有4例发现脑实质及白质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低密度病灶,单发或多发,1例MRI 误诊为脑梗死,1例误诊为颅内占位性病变,1例误诊脱髓鞘性改变。
1.4 疗治及预后
本组单用二性霉素B静脉及鞘内注射治疗4例,均于病后2~3个月内死亡;单用氟康唑治疗1例,于发病后2~3个月死亡,两药联用治疗,即氟康唑0.4g 1次/d静滴,二性霉素B静脉及鞘内用药11例,8例治愈,2例好转,(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未见隐球菌,培养正常)出院。治疗期间,因高颅压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4例,脑室外引流3例,遗留有偏瘫3例,视力减退2例,失明1例,癫痫发作2例,听力下降1例,智能减退4例。
2 讨论
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水果,奶类和土壤等,为条件致病菌,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侵袭致病。且以青壮年多见。由于本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本组15例中无1例首诊时确诊。要减少本病的误诊,在没有确诊前最好不要用皮质激素治疗,本组中也有不发热,但头痛一直存在,仔细检查皮肤、眼眶、鼻窦及胸部可发现全身性真菌感染证据,糖尿病患者出现面部或眼部疼痛,眼球突出,头痛,视力改变时,眼科医师除考虑有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外,要想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
15例患者早期头颅CT无明显变化,随病情进展,CT、MRI可提示隐球菌存在依据,尤其脑白质可见低密度病灶,与血管分布不符,单个病变(隐球菌性肉芽肿)与颅内占位性病变注意鉴别,这与文献报道的[1]CT改变与病程有一定关系,2个月以内,头颅CT多正常或仅表现脑肿胀,2个月以上CT异常增多,常见交通性脑积水及脑实质、脑白质多发低密度灶,假性囊肿等改变,表现脑积水,出现时间约4.5~5个月。头颅MRI可提示眶周或副鼻窦的感染源和脑积水。本病一经确诊,需立即抗真菌治疗,用药途径及疗程应个体化,一般总疗程约2.5~11个月,主张联合用药[2]。二性霉素B是目前药效最强的抗真菌药物。在治疗开始阶段,因常规用二性霉素B首剂为1~5mg/d,以后每日增加2~5mg,在第1~2周,如此小的剂量,因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药量更少,不利于早期控制病情,而氟康唑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有特效,口服吸收良好,脑脊液及血液浓度高,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60%,脑膜炎时更高,故氟康唑对于早期控制病情进展优于二性霉素B。确诊后,首先给予氟康唑0.4g静滴,1次/d,但彻底清除隐球菌,防止复发,则有赖于二性霉素B的多途径给药、足够的疗程及治疗量,总剂量一般为2~4g,鞘内给药总量15mg。对应治疗主要是控制高颅压,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及速尿降颅压,对于恶性颅内高压,应早期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3,4],若脑压仍高则可行脑室外引流。在无脑疝禁忌证的情况下,本组患者在鞘内给药前均每次缓慢放出约20~25ml脑脊液,可在短期内缓解颅内高压,缓解头痛症状,放出少量脑脊液,可能起到脑脊液外引流的目的,减少炎症反应。二性霉素B鞘内给药时,为减轻腰痛等药物不良反应,可用2~5ml脑脊液稀释,同时联用2~5mg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停药指证: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CSF常规检查正常,CSF直接镜检和培养阴性3~4周(1次/周),二性霉素B总量2~4g,为预防复发,可继续口服氟康唑0.2g 1次/d,3~6个月。本病目前仍有较高病死率,死亡原因主要为脑疝。
【参考文献】
1 黄经伟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与影像学 .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 2005,13(3):313.
2 梁欣,罗光汉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32(8):249~251.
3 张齐龙. 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探讨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2005,26(13):1247~1248.
4 杨玉先. 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17例临床观察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4,12(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