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112例
发表时间:2010-07-14 浏览次数:366次
作者:楼基刚 傅红星 作者单位:322200 浙江省浦江县中医院外科
【关键词】 急性结石性 胆囊炎 腹腔镜手术 112例
处于急性炎症期的胆囊疾患曾被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禁忌证,但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更新,手术操作技巧的熟练和提升,近年来不断有急性炎症期的胆囊病患者被成功完成LC的报道[1]。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其中男45例,女67例,年龄18~78岁(平均51岁)。发病时间<72h 98例,≥72h 14例。49例有发热,术前体温38.0℃以上。B超均提示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及结石。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胆囊急性炎性改变。
1.2 手术方法 采用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气腹压设定在10~15mmHg,采用四孔法或三孔法入腹。患者取仰卧位,先经脐下缘作1cm切口建立气腹,插入1cm套管针置入腹腔镜,环视检查腹腔,然后取头高左斜15°卧位,并在腹腔镜监视下于剑突下插入1cm套管针,于锁骨中线和腋前线各插入0.5cm套管针,完成四孔法入腹胆囊切除术。三孔法LC则缺少锁骨中线的孔。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充血水肿明显,常与周围组织有粘连,Calot三角粘连明显时,吸引器边推边吸刮法钝性分离Calot三角区,应紧靠胆囊及胆囊管分离,不可向肝总管及右肝管方向过分解剖。在Calot三角区遇到条索状组织时应想到胆囊动脉存在的可能,上钛夹处理。术中渗血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适当冲洗,并游离出胆囊管后,选择性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术,确认胆囊管、胆囊动脉后,上钛夹切断,电凝分离胆囊,胆囊床彻底电凝止血。冲洗创面后,选择性地在肝下间隙置引流管引流,一般术后24~48h拔管。
2 结果
112例中LC成功107例,中转开腹5例(Calot三角冰冻状粘连3例,肝外胆管损伤1例,术中胆囊动脉出血1例)。2例胆漏经引流治愈,2例出现腹痛、黄疸,转上级医院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并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出结石治愈。无胃肠道损伤,术后无出血及死亡病例。手术历时30~160min(平均65min)。术中平均出血30ml(10~30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24h(12~36h)。住院4~10d,平均5.5d。
3 讨论
过去认为,若炎症病例程超过72h,一般只能进行传统胆囊切除(OC)[2],作者认为,虽此时行LC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发病72h内者高、手术时间长,但只要有扎实的肝胆外科学基础、丰富的LC临床经验及技术,完成LC并不难。只要是顺利完成LC者,术后恢复仍然较OC为快。
急性胆囊炎症初期,虽然胆囊壁增厚、充血、水肿、与周围组织有纤维粘连,但由于水肿的存在使组织疏松,有明显的间隙且胆囊管的炎症一般并不明显。急性胆囊炎,或者同时有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常伴有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组织脆性增加、胆囊三角炎性水肿、粘连、间隙变窄,且常有肿大的淋巴结。如果术中发现胆囊明显增大,囊内压力高,可在胆囊底部穿刺,抽液减压,这样有利于胆囊钳夹牵引,使手术野暴露清楚,易于分离。如果胆囊与邻近器官形成粘连,分离时极易造成副损伤及出血,遇此情况首先要弄清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切勿盲目钳夹或使用电钩,避免损伤胃、十二指肠、结肠及肝外胆管。胆囊三角粘连致密、炎症水肿致胆囊三角解剖困难时,首先应确认胆囊壶腹部,因为它在解剖学上位置稳定,标志比较清楚。当术中难以分清“三管一壶腹”关系时,不必强调按照胆总管方向游离,而是采用吸引器边推边刮吸法钝性分离Calot三角,沿外侧寻找胆囊颈与胆囊管的交界部,避开肝总管和胆总管,总的原则是:宁伤胆囊,不伤胆管。一旦解剖出该交界部,即可按胆囊壶腹部下缘显露法进行手术,不必强求辨认“三管一壶腹”的解剖关系和追求一个短的胆囊管残端,以免意外损伤肝外胆管。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充血水肿明显,术中渗血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适当冲洗。术中稍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胆囊动脉、胆囊动脉前后支的损伤,防止胆囊动脉误伤的关键是仔细解剖Calot三角,胆囊动脉解剖的变异如双胆囊动脉、低位胆囊动脉容易引起损伤。因此,在处理胆囊三角时遇到条索状组织,均应想到胆囊动脉存在的可能,应上钛夹处理。处理胆囊动脉时应确认供给胆囊动脉支近胆囊处离断,以防误伤肝右动脉和右肝管或肝总管。术中喷射状的动脉出血,距肝外胆管较远,可直接上钛夹止血,或用分离钳夹闭出血点,再上钛夹。离肝外胆管太近出血点,注意预防肝外胆管的损伤,要避免胆总管电热灼伤,一般为电凝止血距胆总管2cm以上就较为安全。
随着LC的广泛开展,胆管损伤、胆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明显增多。本组2例因早期未开展术中胆道造影术(IOC),术中漏诊胆总管结石,转上级医院行EST术。IOC能提示胆总管结石,以便决定行术中ERCP+EST或LCBDE或中转开腹,避免二次手术。IOC还能及时发现解剖异常,避免胆管损伤[3]。IOC的指征:(1)胆道系统解剖不清楚或怀疑胆管损伤;(2)术前B超提示胆管增粗或下段显示不清;(3)有黄疸或胰腺炎病史;(4)血清学检查有胆红素升高、ALP或淀粉酶升高、GPT和GOT升高;(5)怀疑胆管结石或其他胆管病变。
LC中转开腹并不意味着手术失败,而是为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中转开腹5例,均因腹腔镜下摘除胆囊困难,怀疑胆囊癌,术中异常发现,联合微创方法处理胆总管结石困难,或发生胆道损伤和术中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时才中转开腹[4]。适时中转开腹手术既有利病人,也有利医生回避手术风险。急性胆囊炎术后是否置引流管,意见不一。术中冲洗干净,但因炎症渗出及创伤原因,绝大多数病例局部含有积液,成为潜在感染灶,同时,引流管的放置为及时发现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提供了观察窗口,故适时的引流是必要的。对术中胆囊三角或胆囊床处理不满意者应放置引流。
【参考文献】
1 赵国强,赵玉亭,王怀志,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症的再认识(附601例报告).中国内镜杂志,2001,7(5):68~69.
2 陈训如. 急性胆囊炎的腹腔镜手术处理. 肝胆外科杂志,1998,6(2):67.
3 蔡秀军,王先法,洪德飞,等.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7~428.
4 蔡秀军,周振旭,陈继达,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能性评分系统建立和运用.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10(2):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