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3-31 浏览次数:551次
作者:孟艳梅,刘庆 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 hsCRP)及血脂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 对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thiekness,IMT)和血清hsCRP及血脂[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ota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sCRP、TG与双侧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6、0.502、0.339和0.331,P<0.05);TC与双侧颈动脉IMT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8和0.124,P>0.05)。结论 脂质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均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AS的形成及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hsCRP是一项独立的AS发展预测指标。
【关键词】 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慢性炎性反应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 hsCRP)是炎性反应或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AS进展期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l thickness,IMT)增加是B型超声(B超)影像学判断AS的早期指标[1] 。本文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hsCRP、血脂[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ota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等生化指标的分析,以了解其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IMT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受检对象为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唐山市协和医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男45例,女39例;年龄44~86岁,中位年龄64岁;病程1~10 d,平均病程3 d;既往高血压病史73例,糖尿病史61例,冠心病史48例,脑卒中病史38例,无家族性脑血管病史。所有病例均排除急慢性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心肺肝肾疾病、风湿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8例,肢体瘫痪76例,肢体或颜面部麻木54例、共济失调20例。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GELOGIQ7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8~12 MHz,由专业医师操作。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检查一侧颈动脉时头偏向对侧约45,分别纵向及横向探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定量测定IMT。
1.2.2 血液检查:空腹12 h,清晨7∶30~9∶30抽取肘静脉血4 ml,采用德国Diosys公司的试剂,用免疫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TC、TG浓度。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变量相关性采用相关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sCRP、TC、TG与IMT的关系 hsCRP、TG与双侧IM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6和0.502、0.339和0.331,P<0.05),TC与双侧IMT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8和0.124,P>0.05)。见表1。表1 hsCRP、TC、TG与双侧IMT的相关性
2.2 TC、TG与hsCRP的相关性 患者血清TC、TG与hsCRP之间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7和0.170,P>0.05)。见表2。表2 TC、TG与hsCRP相关性
3 讨论
AS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着和平滑肌细胞从中膜移行至内膜扩张性增殖引起的内膜肥厚和狭窄为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2]。IMT增厚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征象,首先是内膜粗糙增厚,逐渐形成斑块,当斑块厚度到一定程度即引起颈动脉狭窄[3] 。研究表明脂类代谢紊乱与AS关系密切,TG升高在损伤动脉内膜的同时沉积于内膜下,而影响血液的黏稠度[4]。血中TG升高可促进肝脏合成更多小而致密的LDLC,同时伴有HDLC水平降低,从而加速AS的形成和发展。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G与双侧颈动脉IMT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9、0.331),亦证实TG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AS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和实验室的研究已证实,AS不是单纯的脂质沉积过程,炎症反应在AS的启动、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5,6]。由于hsCRP是炎性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因子,可以检测出程度较轻的炎性反应,被认为是AS发生、发展中极具敏感性的检测指标,并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炎性标志物在AS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7]。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浓度与双侧颈动脉IMT厚度正相关,与血清TC、TG水平无相关性,即随着hsCRP浓度增高,双侧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IMT越厚,hsCRP浓度越高,而与脂质代谢紊乱程度并不相关,提示炎症因素参与了AS的形成与发展,且hsCRP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脂质代谢紊乱及炎性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AS的形成及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hsCRP是一项独立的AS发展预测指标。因此临床早期监测hscRP可能对颈AS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欧志红,郑丽,梁颖,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超探查及其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的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46147.
2 周新主编.动脉粥样硬化与生物化学检验.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3 Vemmos KN,Tsivgoulis G,Spengos K,et al.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infarction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Cerebrovase Dis,2004,17: 280286.
4 王球.脑梗死复发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折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53.
5 李建华,刘红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中国基层医药,2008,15:417.
6 张建平,张祥建,杨晓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河北医药,2009,31:785787.
7 黄金胜,周蕊,张晓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梗死急性期性的临床意义.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