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肉瘤一例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861次
作者:孙志勇,陈炜
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 肉瘤 患者,女性,48岁。因“中上腹胀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周余”于2007年3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腹未扪及包块,中上腹深压痛。肝功能检查:TB 162 μmol/L,DB 97 μmol/L,ALP 183 μmol/L。 肿瘤标志物:CA199 125.2 U/ml,CEA 14.9 U/ml,CA125 24.8 U/ml。CT检查:胆总管上段软组织稍增厚,胰头稍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MRI检查:左右肝内胆管扩张,左右肝管汇合处见约1.5 cm大小软组织灶(图1,2)。于2007年3月1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右肝管分叉处,向右肝管内生长,直径1.7 cm(Ⅲa型)。手术行肝门肝管癌根治术+左右肝管成形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术后病理检查:“胆管内肿瘤”癌肉瘤。免疫组化:梭形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腺管样细胞CK(+),CK19(+),CEA(-),其余CD34(-),CD117(-),NSE(-),SMA(-)。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6 d出院。
讨论 胆管癌肉瘤临床上十分罕见。关于癌肉瘤发生机制目前有多种学说,但最为倾向的还是“全能干细胞说”,即认为在胚层还处于完全未分化状态时,这类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形成肿瘤时往往含有不同胚层的多种成分。
组织学上癌肉瘤应该具有真正的上皮和间叶组织,并且上皮与间叶组织两者分界清楚无过渡现象。免疫组化上皮源性肿瘤区表达上皮细胞标记,如细胞角蛋白、癌胚抗原。间质肉瘤区表达间叶成分,如Vimentin、CD68等,有时也可表达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如SMA、Actin、NSE、S100,并常见灶性或片状上皮性标记CK、EMA表达[1]。且其肉瘤样成分不具有上皮性标志物。
胆管癌肉瘤应和肉瘤样癌相鉴别,后者具有上皮细胞源性,本质上属于分化差的癌。WHO的定义为:如果苏木精伊红切片上肉瘤样间质中出现明确的异性肉瘤成分,如骨肉瘤、软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命名为癌肉瘤;反之,如无明确的异源性肉瘤成分,则命名为肉瘤样癌[2]。
癌肉瘤多见于老年患者,多发于食管、甲状腺、乳腺、肺、膀胱,少见于胆囊、肝脏,而胆管癌肉瘤更是十分罕见。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范围,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并且由于肉瘤样组织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所以手术成了首选治疗方式。可辅助采用对癌及肉瘤均敏感的阿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等化疗药物,介入治疗效果相对较好[3]。相比该部位其他癌的预后,癌肉瘤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方铣华,林雪平.肉瘤样癌及癌肉瘤的新认识.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17(2):138-139.
[2]Travis WD, Cdby TV, Carrin B, et al. Histological typing of lung and pleural tumours//WHO internation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3rd ed. Berlin: Springer,1999:16-20.
[3]刘筱青,方铣华.肉瘤样癌、癌肉瘤的临床与病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