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溶血磷脂酸对卒中的预警作用

发表时间:2012-03-28  浏览次数:566次

  作者:高文伟 刘小霞 王惠珍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要】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卒中的预警作用。方法: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血浆中的LPA水平,分析血浆中的LPA水平与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的临床特征关系。结果:TIA组及急性脑梗死组血浆中的LP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中有房颤的患者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的患者;LPA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组中LPA水平影响患者出院时病情。结论:LPA预警TIA及急性脑梗死是切实可行的;房颤患者LPA是升高的;LPA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急性脑梗死预后与LPA水平有关。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预警,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但到目前为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尚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干预引起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寻找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早期标志物。目前高胆固醇血症被认为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磷脂特别是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的溶血磷脂酸(LPA)与卒中的关系研究不多,但却渐受关注,这是因为它在多种重大的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预警作用;与一般危险因子不同,LPA是血栓形成早期的释放物,因此可以对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作出警示[1]。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20例TIA、38例急性脑梗死、62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及80例正常体检者,旨在探讨血浆中的LPA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关系,以阐明LP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病例组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包括20例TIA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2岁;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15例,女23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3岁;62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29例,女33例,年龄21~88岁,平均年龄64岁。判断卒中、TIA的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I证实,要求年龄≥20岁,并排除存在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包括胶原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不包括糖尿病)、严重感染、严重肝硬化、肿瘤、肾病的患者。各病例组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对照组

  正常体检者80例,男33例,女47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64岁。体检者均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经头CT检查正常,既往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近2周无感染性疾病,无严重肝肾疾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4 mL,采用有机试剂抽提法进行LPA测定,LPA正常值为0~3.0 μmol/L;所有病例于入院当天进行头CT或/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卒中;当天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房颤患者;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配对资料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进行线性相关及逻辑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血浆LPA水平

  TIA组及急性脑梗死组血浆中的LP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对照组,见表1。 表1 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浆LPA水平

  2.2 房颤患者LPA水平

  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中有房颤的患者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的患者,见表2。表2 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LPA水平(

  2.3 LPA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本研究用逐步倒退法(backward stepwise)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NIHSS、LPA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进行分析(backward stepwise法),结果显示LPA有预警进展性卒中的作用(P<0.05)。进一步分析证实LPA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

  2.4 LPA水平与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的关系

  本研究还以出院时NIHSS作为患者病情的指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LPA、NIHSS与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PA水平与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竟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LP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它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2]。有研究表明正常人血浆中LPA水平很低,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受到凝血酶活化产生大量LPA,释放到血清中,并且可以进一步促进血小板激活(正反馈作用),因此LPA水平增高说明体内血小板可能处于活化状态,进而标志可能有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危险[3]。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体内的相应对抗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外界也没能进行有力地人为干预,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完全的供血不足,甚至完全梗死,在这种情况下应给予患者警示,所谓LPA的“预警”是指对有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危险的警示。

  本实验结果显示,TIA组及急性脑梗死早期组血浆中的LP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TIA和急性脑梗死早期组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微血栓形成,具备了血小板活化的条件,血小板释放LPA。因此LPA是一个有前景的预示患者可能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4]。

  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心源性栓塞的首要原因[2],多数研究表明,循环系统中栓子是处于一种“形成-溶解-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房颤的心源性病因的持续存在使栓子反复形成并脱落,血小板不断被活化,造成血浆LPA含量较高[5]。事实上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果显示: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中有房颤的患者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的患者,进一步阐明房颤可形成心源性栓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国内有研究显示,LPA显著升高的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这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血栓形成[5]。本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A增高,发生进展性卒中的可能性增加,这本身也说明了LPA的预警意义,并说明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是合适的。

  本研究发现患者LPA水平越高,出院时HIHSS评分就越高,且预后不良。LPA水平升高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的原因可能是LPA升高更多地提示了血栓的危险,对于心源性栓塞型的急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相比,脑栓塞易导致多发性脑梗死,并容易复发和出血,因此病情较重,预后常不佳。

  【参考文献】

  [1] 伍期专.溶血磷脂酸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病因学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3,5(2):120-123.

  [2] 李月春,刘国荣,张晖.溶血磷脂酸的信号转导及其神经系统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1):30-33.

  [3] Chun J,Goetzl EJ,Hla T.Lysophospholipid receptor nomenclature[J].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armacology,2008,54(2):265-266.

  [4] 何晓璐,石小玉,赵林,等.溶血磷脂酸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20(5):42-46.

  [5] 姚存姗,孟晓落,王海滨.慢性脑供血不全患者高血压病病程和与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磷脂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5(2):32-3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