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09-09-22  浏览次数:676次

  作者:王志伟,高超英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医院 普外科,北京 100070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的手术效果。方法 128例患者中,64例施行LC,64例施行OC,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等7项指标。结果 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OC组(P<0.01)。结论 LC具有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越性。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对比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较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微创优势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手术切除的“金标准”[1]。本研究对我院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28例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为LC组和OC组,比较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旨在分析LC的临床优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128例胆囊疾病患者,术前全部经B超诊断,部分患者还经CT和MRI检查。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为LC组和OC组。LC组64例,其中男21例,女43例,年龄18~83岁,平均38.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 d~4年;OC组64例,男20例,女44例,年龄19~82岁,平均39.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4 d~3.5年,术后病理诊断LC组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46例,胆囊息肉14例,慢性胆囊炎4例;OC组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45例,胆囊息肉13例,慢性胆囊炎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OC组  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全部取右侧肋缘下斜切口行胆囊切除术,长约10 cm,切开腹壁各层进腹,暴露术野,采用顺切法切除胆囊。先解剖胆囊三角,依次离断结扎胆囊管、胆囊动脉后,将胆囊从胆囊床上剥离,最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缝合胆囊床,是否放引流管。

  1.2.2  LC组  全身麻醉后,均用Veress气腹针穿刺造气腹术,CO2气腹压力控制在10~12 mmHg。采用常规三孔法技术操作切除胆囊,粘连严重的用四孔法穿刺。患者改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镜下探查胆囊、胆囊三角、胆总管解剖及炎症、粘连程度。第一孔,紧靠脐下缘弧形切开10 mm小口,用血管钳分离脂肪组织到腹直肌前鞘;用气腹针穿刺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到10~12 mmHg后,换用10 mm穿刺管刺入腹腔,接上气腹管,置入10 mm广角镜。第二孔在剑突下右侧肝圆韧带右侧方,切开皮肤10 mm穿刺入第二个穿刺管(10 mm)。同法,在腋前线与肋弓交界处稍下缘刺入5 mm穿刺管。同样方法刺入第四管。再取头高脚低右侧位,分别置入腹腔镜手术器械,分离粘连,解剖Calot三角,游离出胆囊管,用钛夹远近分别夹闭胆囊管,用剪刀在二钛夹之间剪断胆囊管,再分离出胆囊动脉血管并用钛夹夹闭。换用电钩从动脉远端电切断血管等,在浆膜下切除胆囊。根据病情分别采用顺行、逆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部分切除术。胆囊管和动脉近端应用两道钛夹,动脉远端用一道钛夹。将胆囊及散落结石从上腹部穿刺孔装袋取出,根据术野情况进行冲洗,对于腹腔粘连较重,渗出较多的放腹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严格记录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至少使用麻醉性镇痛药1次)、切口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并与同期开腹手术组相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两组观测项目比较结果见表1。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P<0.01)。

  LC组有6例中转开腹,全部为胆囊炎急性期施行急诊手术,2例为胆总管与胆囊管炎性粘连,分离胆囊三角时电凝勾灼伤胆管,即时开腹放置T管引流,痊愈出院;2例为分离粘连时,胆囊动脉后支撕脱出血,中转开腹止血;另外2例为炎症导致胆囊三角区致密粘连、解剖不清,而后中转开腹完成手术。

  3  讨论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LC较OC有如下优点:①术后恢复快、抗生素应用少,住院时间缩短。②切口及肺部感染率LC明显低于OC。LC手术对腹壁肌肉基本无损伤、出血少,切口内几乎无线头,故不易出现切口感染。

  腹腔镜手术的全过程,是间接操作下进行的,由于施术者技术水平及经验等因素,同时因胆囊三角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胆囊的炎症程度、周围组织粘连情况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出现并发症[2]。在实践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遇到炎症、粘连重、无法解开的“冰冻样”Calot三角要中转开腹手术避免意外损伤。本组64例中因胆道畸形解剖不清而中转开腹6例,2例为胆总管与胆囊管炎性粘连,分离胆囊三角时电凝勾灼伤胆管,即时开腹放置T管引流,痊愈出院;2例为分离粘连时,胆囊动脉后支撕脱出血,中转开腹止血;另外2例为炎症导致胆囊三角区致密粘连、解剖不清,而后中转开腹完成手术。②术中尽量避免挤压胆囊,目的是减少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③术中使用电钩时要尽量远离胆管及脏器,以避免损伤。④急性发作的胆囊结石者,应当在抗炎治疗1周后,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避免手术风险。

【参考文献】[1] 蒋东霞. 腹腔镜、传统开腹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7):1244-1245.

[2] 袁伟,辜天慧. 电视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近期情况对比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2):76.(编辑:郑俊海)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