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阿魏酸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28  浏览次数:499次

  作者:张湘辉  作者单位:湖南株洲,恺德微创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给予阿魏酸钠3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香丹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每组治疗14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2%与53.2%(P<0.01)。结论 阿魏酸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阿魏酸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虽然目前临床上可使用的药物很多,但治疗效果差异甚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病理机制治疗的药物尚少。在众多的病理机制中,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缺血后产生的内源性损伤物质对神经元的损伤及恢复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随机、开放、对照试验以静脉滴注香丹为对照药,评价阿魏酸钠(重庆庆余堂制药厂生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我院2005年3月~2007年9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6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2)起病48h以内;(3)首次发病或者既往虽有卒中史但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4)入组前未经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患者随机分成阿魏酸钠治疗组及香丹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7~81岁,平均67岁;基底节区梗死20例,多发性梗死12例,脑叶梗死6例。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1~76岁,平均65岁;基底节区梗死21例,多发性梗死9例,脑叶梗死8例。两组患者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1.2 给药方法 治疗组应用阿魏酸钠注射剂3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对照组为香丹注射剂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均为1次/d,静脉滴注,14天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均不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抗凝剂、溶栓剂等,两组患者辅助治疗相同,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感染及脑水肿、营养支持、高压氧疗、控制血压。

  1.3 疗效评价方法 两组均使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进行评分[1],在治疗前后各评估1次,并记录阿魏酸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疗效评价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89%,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5%~39%;(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5%以内;(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5%以上;(6)死亡。另外,在治疗前后,于清晨采取部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10ml以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其检测内容包括:全血比粘度,其中高切变值反应红细胞变形功能,低切变值反应红细胞聚集性、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0%),用1μmol/L ADP诱导,测定仪器由北京北泠医用电子仪器厂提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项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评价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5.13±1.20,治疗后为2.46±2.21,平均提高了2.67级,治疗前后比较,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为5.09±1.10,治疗后为4.32±2.21,平均提高了0.77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2.2 临床疗效的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2.3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见表3。

  如表3所示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而对照组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不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2.4 不良反应 阿魏酸钠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2例,头痛1例,皮疹1例,均未给予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损伤机制为神经元代谢需求与局部血液循环所提供的氧及其他营养物质(主要为葡萄糖)之间的骤然供不应求。在此缺血缺氧基础上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内源性损伤物质如内皮素、自由基、乳酸等,此损伤物质可加重神经元损伤及坏死。文献报道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升高[2],其机制可能为: (1) 脑缺血后全身应激反应使全身血管系统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非特异性增加;(2) 构成血脑屏障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到破坏,使脑组织内皮素漏入血管内;(3) 梗死区内受损的脑微血管内皮、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的内皮素合成与逸出增加;(4) 缺氧刺激了内皮素的合成;(5) 局部灌注压降低使内皮细胞所受切应力减少,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增多;(6) 局部凝血酶增加促进了内皮素的合成与增加[3~5]。内皮素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生物肽,通过与血管平滑肌的内皮素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可以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促进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并通过Na+/Ca2+ 交换机制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收缩。它是迄今所知的最强的内源性缩血管物质,半衰期长,作用持久。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丰富内皮素受体,故可引起脑动脉严重而持久的痉挛[6],使缺血区的脑血流持久下降,加重脑灌注不足和微循环障碍,致神经元进一步损伤及坏死。

  阿魏酸钠其化学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桂皮酸钠盐二水合物,为非肽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通过竞争性拮抗内皮素受体,解除由内皮素引发的血管收缩,同时阿魏酸钠还通过抑制丙二醛及血栓素2的产生,促进6-酮-前列腺F1a的产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因此,阿魏酸钠能够通过不同机制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脑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促进了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治疗组应用阿魏酸钠治疗3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总进步率达87.2%,与香丹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时对两组治病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揭示治疗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等均明显降低,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明阿魏酸钠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

  总之,阿魏酸钠针对发病不同环节,达到了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流变学,清除自由基等目的,从而防止了急性缺血区的进一步扩大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在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轻微,病人均能耐受不影响治疗疗程,故我们认为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6.

  2 李胜. 内皮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8, 6 (3): 67-70.

  3 Caner HH , Kwan AL ,Arthur A ,et al. Systemic administra2 tion of an inhibitor of endothelin2converting enzyme for at2 tenua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experimental sub2 arachnoid hemorrhage. J Neurosurg,1996,85:917.

  4 Hino A ,Tokuyams Y, Kobayashi M ,et al. Increased expres2 sion of endothelin B receptor m2RNA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monkeys.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1996,16:688.

  5 魏运枝,陈阳美,王健. 血浆内皮素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重庆医学,1997,26 (1):16.

  6 杨金升,高福兴,张新江,等.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内皮素变化. 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1:2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