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大批量伤员在后方医院的救护程序探讨
发表时间:2012-07-24 浏览次数:613次
作者:杨晓蓉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骨科,重庆
【摘要】 针对地震后大批量伤员的救护,应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系统,加强早期救护,并启动救护程序,可为伤员的救治赢得时间,使伤员的生命获救,并促进伤员创伤的康复。
【关键词】 地震伤 创伤 急救 护理程序
四川汶川地震造成近7万人员死亡,近1.8万余人员失踪,37万余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地震灾难中大量伤员的救护问题成为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汶川地震后,我院从5月16日开始大批量的收治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我科共收治伤员69人。现就接收灾区伤员的救护程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69例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11~89岁,平均51.4岁。职业:农民30例,工人13例,其他劳动者10例;学生7例,教师3例,无职业者3例,技术员2例,公务员1例。受伤至救出时间:立即~70小时。创伤情况:多发伤33例,四肢骨折23例,脊柱骨折及截瘫5例,髋部损伤及骨盆骨折3例,肋骨骨折2例,皮肤挫裂伤2例,挤压伤1例。
2 出院情况 截止6月底,已伤愈出院的伤员49例,其余伤员正在康复中,或截肢伤员等待安装假肢。
3 救护程序
3.1 伤员入院前的准备
3.1.1 病房床位及物品、设备准备 为了接收地震灾区伤员,我科腾出专用床位40张,同时在腾空的原旧病房大楼临时新组建骨科病房3个病区。新组建的病区在3天内准备好了病床单位设施及卫生用品、办公用品、药品、设备和仪器等。
3.1.2 人员准备 (1)护理人员的配备:骨科2个新病区原有护士各14人,医院从其他科室抽调了6位在职护士和实习护生6人调配到骨科2个新病区。另外,临时组建的每个病区也都从医院其它临床科室抽调了护士13人,护士长1人,配备好了1个护理团队。(2)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针对地震创伤主要以骨折、骨盆及胸部伤、脊柱骨折及截瘫、四肢神经伤、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多发伤等为主[1],伤后感染、截肢以及心理改变等情况,我们组织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了多次的相关专业培训。(3)预先安排床位和主管医生、护士 我院赴灾区前线接运伤员的医务人员在当地将伤员进行了初步检查和诊断,对伤员进行编号,并填好伤票。同时将伤员的信息用电话和短信的方式传到抗震指挥部,指挥部接到信息后立刻通知科室主任或住院总和护士长进行床位、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的安排,并将安排的结果反馈到抗震指挥部和病房收治伤员的医生和护士。
3.2 伤员入院当天的救护处理 (1)转运伤员:每批伤员到医院之前,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准备好了相应数量的平车按编号停放在病房大楼大门前,每辆平车配备医生、护士和护工各1人。待伤员一到,根据事先安排好的伤员的床位,将伤员迅速转运到病房。(2)检查伤情,了解伤员的护理问题:伤员转运到病房后,在医生检查伤员伤情的同时,主管护士也积极检查和询问病人,了解病人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对伤员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立刻进行处理,如有少数伤员因坐车时间过长,导致了尿潴留,立即给予导尿;有个别伤员伤后8天未解大便,及时给予灌肠等。(3)卫生处置:大部分伤员到医院后身体较脏,汗臭味较重,指甲较长等,待全面检查处理结束后护士就对伤员进行卫生处置,并换上病员服。(4)解决饥饿问题:经过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伤员到病房后早已感到饥饿,护士及时送上牛奶、水果、方便面等食品,医院营养餐厅其后也为伤员送来了可口营养的饭菜。(5)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伤员的病情和入院后护士了解的情况,对每个病人都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3.3 伤员入院后的护理
3.3.1 心理干预:伤员入院后的前几天,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惊恐、不安、做恶梦、悲伤、担心灾难再次发生等。针对伤员的这些心理状况,我科的医生和护士积极参与对伤员的心理疏导。通过大家对伤员的心理干预,入院10天后,大部分伤员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只有1例21岁女性伤员,因性格比较孤僻、婚后所生1岁多的小孩在地震中死亡而时常出现情绪不稳定、哭啼、焦虑等心理问题,后经过多次的心理干预,伤员情绪稳定,已伤愈重返家园。
3.3.2 营养干预:地震创伤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导致机体内物质的高度消耗[2]。如果营养补充不及时,就会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伤口的愈合。针对伤员的具体情况,我们指导伤员补充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大产能营养素,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3]。营养补充方式以口服为主,少食多餐。另外,对部分老年伤员、伤后感染、多发伤等需要加强营养的伤员,医院还赠送了营养液。
3.3.3 专科护理
3.3.3.1 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有4例伤员送到医院时病情较危重,积极给予抢救处理,同时每0.5~1小时监测并记录1次。3例伤员2~3天后转危为安。1例伤员因多发伤后病情异常变化,入院后2天以“挤压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转入创伤ICU监护治疗,20天后伤员病情平稳转回骨科,现各种生理指标正常,等待安装假肢后返家;(2)一般项目:如精神、情绪、饮食、睡眠、营养状况、大小便等;(3)外固定情况:外固定装置是否有效,牵引重量是否适宜等;(4)肢端血液循环、感觉、运动及肿胀;(5)疼痛。
3.3.3.2 体位:注意体位是否正确,肢体是否按治疗要求摆放与固定。如颈椎骨折术后,应用颈托固定颈部,两侧用沙袋制动。平卧时须去枕,颈部用毛巾堵塞无空隙,保持头颈部平位或轻度的过伸位;侧卧时头下垫软枕,保持颈部与肩平。
3.3.3.3 术前准备:大部分伤员需要手术,术前准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皮肤准备;(2)感染的预防:清洁口腔,对痰多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指导伤员训练深呼吸运动和咳嗽运动等;(3)气管、食道推移训练:将气管、食道向手术对侧推移;(4)胃肠道准备:术前1天改流质,术前清洁灌肠;(5)训练床上大小便;(6)专科物品准备:颈椎手术,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吸氧装置1套,必要时备吸痰盘和电动吸引器,另备颈托及沙袋;截肢手术伤员床旁备沙袋或止血带等。
3.3.3.4 引流管管理:(1)伤口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袋应低于伤口位置40cm,防止引流液逆流,每天观察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2)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持引流瓶低于胸部40~60cm,严防引流液逆流;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转、受压或脱出;密切观察管内液面搏动情况,观察记录引流液颜色、性状及引流量。
3.3.4 并发症的预防 (1)下肢静脉血栓:术后早期进行患肢肌肉主动和被动活动;保持引流通畅,以免影响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用力排便而腹压增高,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避免在患肢穿刺;密切观察病情等;(2)截肢术后的出血及血肿:床旁备止血带和沙袋,便于及时止血;术后24~72小时内拔除引流物;引流物取出后发现残端血肿,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3)肺部感染:指导伤员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吹气球,定时拍打背部,用拉手练习起坐等;(4)压疮:在骨突起部位,放置气垫圈,并定时按摩,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对长期卧床及翻身困难的伤员给予卧电动气垫床;(5)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期间嘱伤员多饮水,尿管间隙开放,每天清洁尿道口2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6)便秘:鼓励伤员多饮水,多吃粗纤维素食物。指导病伤员每日按摩腹部。如已有便秘,可用开塞露塞肛或用0.2%肥皂水灌肠;(7)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指导伤员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关节活动等,辅以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
讨论
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对伤员及家属是一个突然降临的悲剧。地震后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和护理对条件有限的救治单位可能是一场灾难,对条件较好的医院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科在这次汶川地震大批量伤员的救护中经受住了考验,在收治的69例伤员中,无1例死亡或因处理不当导致伤残。在大批量伤员的资料中,我们的经验是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系统:地震灾难的当天成立临时抗震指挥部,下设医疗保障组、后勤保障组、护理组、卫生防疫组、药材供应组等;(2)加强早期救护:伤员入院后根据病情进行早期处理,需立即手术者入院后开通院内绿色通道,完善相关的检查和准备后立即手术;需要监护者立即送创伤ICU监护治疗;其它根据伤情进行床旁心电监护、吸氧、输液、输血、伤口换药、肢体石膏固定、颈部颈托固定等;(3)启动救护程序:按照救护程序护理伤员,会为伤员的救治赢得时间,促进伤员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47-349.
[3]王仙园,田晓丽,李亚洁.现代战创伤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