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在矿区多发性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6-21  浏览次数:592次

  作者:梁玉俊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摘要】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在矿区多发性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矿区多发性创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在手、前臂、肘窝及内踝处留置针穿刺输液,观察组选用右侧颈外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输液。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0.0%;观察组穿刺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单通道颈外静脉1 h液体补充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于矿区多发性创伤急救能尽快进入有效循环,为抢救赢得时间,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多发创伤;颈外静脉;静脉留置针;急救

  在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急救中,为病人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将各种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达到成功穿刺、血管保护、安全留置的目的,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多发性创伤病人四肢、躯干等多处受伤,有时在伤肢难以建立静脉通道[1],进而危及病人生命。为了尽快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道,迅速抢救病人,2005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在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急救中,选择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有效地提高了静脉输液护理质量,达到成功救治病人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创伤病人60例,男53例,女7例;年龄19岁~62岁,平均40.5岁;均进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年龄、体重、病种、病情及血管条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在手、前臂、肘窝及内踝处留置针穿刺输液;观察组选用右侧颈外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输液。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1.2.1 穿刺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G静脉Y型留置针。观察组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常选用右侧颈外静脉,暴露出颈外静脉,用左手食指轻压颈静脉三角处,待静脉充盈[2],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左手压住血管并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及食指持留置针,以颈外静脉的中点为进针点[3],对准血管,与静脉平行进针,入皮后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沿血管前行1 mm~2 mm,将外套针全部送入静脉内,左手固定针柄,右手将针芯轻轻抽出,将Y型针妥善固定,输液管固定于耳后。对照组按常规在手、前臂、肘窝及内踝处留置针穿刺输液。

  1.2.2 穿刺成功标准[4]

  一次性穿刺成功是指一针见血或3次以下皮下探测血管动作,二次穿刺成功是指另选进针点穿刺,也包括3次以下皮下探测血管动作。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和穿刺时间比较(略)表2 两组病人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略)

  3 讨论

  在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急救中,尽快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道,对纠正失血性休克和后续治疗上非常重要。多发性创伤病人四肢、躯干等多处受伤,有时在伤肢难以建立静脉通道。由于创伤后失血较多,血容量不足,肢体浅静脉失去弹性而塌陷,穿刺较为困难,易造成不可避免的反复穿刺。颈外静脉是体表最粗的浅静脉,管腔大,血流快,相对充盈度佳,血管弹性好,易于寻找定位,穿刺较易,且离心脏近,循环路径短[5]。从颈外静脉输入液体及药物,能尽快进入有效循环,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在充盈良好的情况下均能在1 min内建立静脉通路,穿刺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异性,但是失血性休克、四肢伤残、心脏停搏时间较长的病人,颈外静脉穿刺所需的时间短于四肢静脉。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是心肺复苏的重要措施,尤其适用于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抢救和治疗。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建立了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使输液、输血的整个过程顺利,能达到理想的给药速度,对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临床效果尤为显著,同时避免了在四肢静脉输液时的反复穿刺。

  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与深静脉置管比较,如锁骨下静脉置管时易发生血气胸、损伤神经等危险。股静脉穿刺易刺破股动脉形成血肿,留置时间过长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且二者均为盲穿,技术要求较高,在急诊抢救中不易普及。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与周围静脉置管比较,由于颈外静脉管腔直径较大,置管后穿刺针对血管内膜的机械刺激较小,且血流量大,可较快稀释药液,减少药物刺激,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周围静脉。颈外静脉置管部位易固定,对躁动不安,四肢固定困难的病人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

  颈外静脉通道在抢救多发性创伤病人中虽然具有优越性,但由于颈部皮肤较松弛,留置针进针所遇阻力较大,且血管充盈度随病人的呼吸而波动,因此应尽量双人操作,由助手协助在锁骨上轻压颈外静脉使其充盈并固定,从而减轻进针阻力,避免穿刺针在血管内进退,减轻病人痛苦。穿刺时不应固定穿刺点,而应根据病人颈外静脉在胸锁乳突肌表面走行差异,穿刺前先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颈外静脉上段充盈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穿刺前应向病人及家属作必要的解释,以消除其紧张情绪,取得病人合作。

  综上所述,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与四肢静脉留置针通道相比,前者不仅能满足多发性创伤病人抢救快速补充血容量及输注抢救药物的要求,而且其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对血管刺激性小,使静脉输液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程爱国,王翔皱,李世波.煤矿创伤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2.

  [2]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3.

  [3]章亚平,许兰娣.静外静脉留置针在重危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11):45.

  [4]张丹梅,静外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大量输液的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4,3(4):5758.

  [5]熊宇.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3):404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