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18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1  浏览次数:376次

   作者:于丹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4医院口腔科,威海 264200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3月间收治的181例口腔颌面部创伤住院病例的年龄、发病部位、原因与治疗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高发年龄段在21~30岁,交通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在颌面部骨折中,牙折最常见。痊愈175例。结论: 现代社会交通事故日益增多,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是临床口腔颌面外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创伤 年龄

  Oral Cavity Jaw Face Wound 181 Examples Clinical Analysis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the 404th Hospital of PLA,Weihai 26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oral cavity jaw face wou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andmethod of treatment. Methods: 181 examples oral cavity jaw face wound in January, 2005 to March, 2007 admits which to my courtyard case of illnessage, arises the spot, the reason and the treatment and so no carrieson the review analysis. Results: In this group of case of illness, high sends the age section in the 21~30 years old, the traffic accident in wounds in the reason to occupythe first place, in the jaw face bone fracture, the tooth foldscommon, convalesces 175 examples. Conclusion: The modern society traffic accident increases day by day, the oralcavity jaw face wound treatment is the important topic which the clinical oral cavity jaw surface surgical department workers studies.

  【KEY WORDS】 Oral cavity jaw face; Wound; Age

  随着我国工业建设逐步发展,各种创伤逐年增多,其已成为发达社会的主要致伤致残原因之一 [1]。口腔颌面部位于人体表面,极易受到损伤,虽然损伤程度对生命的威胁不如重要脏器那样严重和直接,单其损伤不仅具有自身特点,还经常合并有其它部位的损伤,轻者可影响咀嚼功能或破坏外貌,严重者可直接威胁生命 [2]。总结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判断伤情和提高治疗水平。作者分析了2005年1月~2007年3月本院收治的181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3月间我院共收治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181例,占住院总人数的12.1%;其中男性121例,女性60例,男、女患者比例为2∶1;年龄5~71岁,平均年龄23.5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21~30岁,有62例,占34.7%,具体情况见表1。

  1.2 创伤原因

  181例中,交通事故伤75例(41.4%);斗殴伤52例(28.7%);摔跌伤40例(22.1%);运动伤14例(7.7%)。具体情况见表2。

  1.3 创伤部位

  上颌骨35例(20.7%);牙齿65例(37.2%);面颊部33例(19.0%);下颌骨27例(14.0%);上下颌骨21例(9.1%)。具体情况见表3。

  1.4 治疗方法

  对颌面软组织创伤,应彻底清创,尽量保留组织后缝合或采用减张拉拢缝合或游离皮瓣移植等,对于火器性开放性颌面软组织伤给予高渗盐水湿敷,减张定向拉拢缝合,同时充分引流;对于小的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植皮或邻近旋转皮瓣修复,面积较大的软组织缺损,行游离前臂皮瓣等方法修复;对上、下颌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及颌间牵引。对有呼吸道梗阻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请相关科室协作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本组181例患者中,痊愈175例,痊愈率为96.7%,致残4例,死亡2例(为合并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梗阻)。表1 181例颌面部创伤年龄分布 表2 181例颌面部创伤致伤原因表3 181例颌面不宜创伤部位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位位于人体暴露区,易于受到损伤,病情不仅复杂,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由于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此部位的双声对生理功能、面容外形的破坏以及伴随的社会心理障碍,远大于全身其他部位的创伤[3],因此探讨颌面部创伤的特点得到广泛的重视。

  颌面部创伤的治疗一直是损伤治疗的难题。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方法、内固定材料和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观念有了显著变化,治疗效果也明显改善。我们认为颌面部创伤在救治中要牢固树立整体观点,详细了解病史,全面体检,准确判断有无颅脑、内脏等全身复合伤,分清轻重缓急,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首先要抢救生命,防止窒息及大出血。口腔颌面双声并发颅脑损伤时患者常有昏迷或呕吐,在搬运或抢救过程中,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与血凝块。如上颌骨骨折或下颌骨体部双侧骨折导致舌后坠,宜将骨折暂复位固定或将舌暂拉出口外固定,争取时间及早行气管插管或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4]。口腔颌面部血供丰富,受伤后易出血,抢救及搬运过程中,要及时有效地止血,防止出血性休克。其次是做好骨折处准确的复位及可靠的固定,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咬合关系正常,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的下颌骨骨折可不做固定处理。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多见正中联合,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等部位。

  本文中除30例采用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术外,其余均采用外固定法(单颌结扎或颌间结扎牵引),均恢复了咬合关系,治疗效果良好。对于髁状突骨折,特别是骨折端移位不明显,无明显功能障碍者,以及儿童髁状突骨折影响下颌骨生长发育者,笔者认为均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处理上颌骨骨折,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不可忽视颅脑损伤的检查,对合并颅脑损伤者,应以抢救生命为主,并兼顾骨折治疗的原则。再次做好口腔护理工作,其在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软组织损伤或骨折致咬合关系紊乱等,可造成患者在咀嚼、吞咽、说话时引起疼痛,影响正常进食及口腔清洁。加之局部手术、颌间结扎固定等处置,极易造成口腔内分泌物、血液、食物残渣滞留而引起口腔异味、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故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并用双氧水、朵贝氏液、生理盐水等多次含漱。因颌间结扎牵引致张口困难时,可用注射器将漱口液注入病人口腔内含漱,然后用吸引器吸出,如此反复多次,以保证口腔清洁。最后是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处理,良好的清创缝合术可预防伤口感染,避免愈后发生畸形和功能障碍。术后应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及红肿,保持伤口清洁,术后2天伤口涂4%硼酸酒精,去除痂皮,可预防感染,减少疤痕组织形成。

  由于创伤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建议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①加强交通管理和提高人们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②提高群众的责任意识,针对各年龄段的创伤特点,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科学、合理、规范地参加体育活动;③对社会进行必要的创伤预防及救护知识的宣传教育;④加强宠物的管理,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⑤加强口腔医务工作者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有效的护理技巧,是预防颌面双声的发生,提高救治水平的重点[5]。

  本文中有2例死亡病例,是由于口腔颌面部创伤并发呼吸道梗阻而死亡的。对于有呼吸道梗阻者,应及时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受伤早期的休克,除对局部采取有效止血外,应同时输入足够的液体及血浆以补充血容量,有颅脑和其他损伤则请相关科室配合救治[6]。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事故及各类事故日益增多,颌面部创伤亦呈上升趋势,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主要疾病之一。创伤需要多层次救治,故对于基层医院,提高首诊时的专科处置水平,以早期正确处理颌面部创伤,降低颌面部畸形或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李逸松,田卫东,李声伟,等. 颌面创伤3958例临床回顾[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7):385~387

  2 李戌军,刘彦普,赵晋龙,等. 1188例颌面创伤不同伤因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8(30):741~742

  3 葛成,何黎升,顾晓明,等. 改良面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评价颌面部损伤1134例[J]. 中华损伤杂志,2001;17(5):275~276

  4 王建忠,吕秀萍,王欣,等. 口腔颌面部损伤临床分析及救治原则[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6):20

  5 徐光宙,李庆彬. 上颌骨骨折48例临床救治[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7(4):223

  6 McNeil JD, Chiou AC, Gunlock MG, et al.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a penetrating zone 111 internal carotid injury. J Vasc Surg, 2002;36:187~19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