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切开早期辅助高压氧治疗创伤性脑疝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23 浏览次数:392次
作者:黄国河,陈汉民,余锦刚,王文鑫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0医院 神经外科,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提高创伤性脑疝天幕切开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74例创伤性脑疝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8例。治疗组除在开颅血肿清除骨窗减压及天幕切开术的基础上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天幕切开高压氧治疗组GCS评分3~5分18例,6~8分28例,恢复良好19例(413%),中残11例(239%),重残6例(130%),植物生存6例(130%),死亡4例(8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 积极开展早期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降低开颅血肿清除骨窗减压及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病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 开幕切开;高压氧;创伤性脑疝
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常常合并颅内血肿、脑疝形成,且病死率高。1997年4月—2004年2月,我们在行开颅血肿清除骨窗减压及天幕切开术的基础上早期辅助高压氧治疗创伤性脑疝,在提高此类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上,收到肯定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74例脑外伤合并脑疝,分为对照组和天幕切开高压氧治疗组。对照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37.6岁。车祸伤17例,砸伤7例,跌伤4例。术前GCS评分3~5分9例,6~8分19例。单侧瞳孔散大19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脑内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16,多发血肿5例。天幕切开高压氧治疗组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9.4岁,车祸29例,砸伤9例,跌伤8例。GCS评分3~5分18例,6~8分28例。单侧瞳孔散大27例,双侧瞳孔散大19例,脑内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25例,多发血肿9例,血肿均为额、颞、顶叶,CT表现46例病人中均有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环池消失22例。
1.2 方法 治疗组:单侧幕上开颅31例,双侧开颅15例,1次开颅34例,2次开颅12例。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清除血肿及天幕切开术后早期辅助高压氧治疗,分别在受伤术后2~4 d 采用高压氧舱治疗,在2个大气压下, 戴面罩吸纯氧30 min,休息10 min 后再吸纯氧30 min,然后分阶段慢慢将舱内压降至正常后出舱,整个治疗过程约2 h,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5个疗程。对照组:单侧幕上开颅22例,双侧开颅6例,1次开颅21例,2次开颅7例。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清除血肿后关颅,术后常规辅助予以脱水、激素、低温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74例脑外伤合并脑疝病人,术后随访1~3年。按GCS评分标准,治疗组:恢复良好占413%,中残占239%,重残占130%,植物生存占130%,死亡占87%。与对照组(分别为286%,214%,143%,179%,179%)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2%~70%,预后差[1,2],高压氧仅对受到缺血、缺氧损害存在功能障碍但仍未死亡的"半暗区"神经组织有治疗作用,对受到严重损害,已经死亡的神经组织则无效[3,4],以往处理多是开颅清除血肿及去骨瓣减压,术后予以脱水、激素、低温等,但这样的处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预后,及时采用天幕切开使脑疝复位,解除脑干受压,可提高脑疝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能促进受伤脑干功能障碍恢复,防止脑干功能衰竭,减轻缺氧性脑水肿,避免水肿脑组织压迫大脑后动脉致闭塞,对脑干自主神经中枢功能的恢复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因此伤后早期治疗,挽救缺血、缺氧神经组织对改善预后十分关键。通过对本组46例病人的临床工作总结,我们体会到对脑外伤合并脑疝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及天幕切开术后,早期辅助高压氧治疗,具有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减轻及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及减轻后遗症等优点。对进一步降低此类病人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抢救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Rowtand L P. Merritt's Textbook of Neurology[M].7th ed, Philadephia: Febiger,1984.277-282.
[2] You mans T R. Neurological Surgery[M].2nd ed, Philadephia: Shunder,1982.1 877-2 187.
[3] Bayir H,Clark R S,Kochanek P M.Promising strategies to minimize secondary brain injury after head trauma[J].Crit Care Med,2003,31(1 suppl):S112-117.
[4] Ratzenhofer Komenda B,Offner A,Quehenberger F,et al.Hemodynamic and oxygenation profiles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3,47(5):55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