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及损伤的MRI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24  浏览次数:454次

  作者:余小忠 方金洲 李岳兴 江时忠 作者单位:324004 浙江省衢化医院

  关键词: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及损伤的MRI分析

  盘状半月板又称为盘状软骨,是半月板的发育异常。由于半月板的宽度和高度异常增大,容易引起半月板的损伤。MRI具有高软组织分辨力,无创伤性及任意方位三维成像等优点,能清楚地显示半月板的形态、大小及其内部的信号变化[1~6],为盘状半月板及撕裂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作者对21例(22膝)经关节镜证实的盘状半月板及撕裂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盘状半月板的分型特征及损伤的MRI诊断,以提高对盘状半月板及损伤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22膝)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4~73岁,平均38.4岁。有过外伤史15例。左膝11例、右膝9例、双膝1例。其中19膝伴有不同程度撕裂或变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弹响、活动受限、关节疼痛、交锁等。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GE Sign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使用膝关节专用线圈行矢状面、冠状面成像。成像使用SE序列T1WI(TR/TE=500ms/10ms)、PDWI(TR/TE=2160ms/23ms)、矩阵288×224、FOV20cm,矢状面层厚4mm,间距1mm,冠状面层厚3mm,间距1mm,NEX 3次,扫描15~16层。

  2 结果

  半月板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为矢状面上可见1~2个层面前后角相连呈“领结”状,代表半月板的体部。冠状面上半月板的宽度<15mm,或板/台比值<20%。本组22膝盘状半月板,在矢状面上,体部从外向内占3~5个层面(图5),占3层者5膝、4层者15膝、5层者2膝。冠状面上半月板体部宽度的平均值为20.4mm(16.8~31.5mm)。板/台比值平均值为32.7%(29.6%~36.3%)。本组22膝盘状半月板均发生在外侧,通过对其形态的观察分析,将本组盘状半月板分为厚板型14膝,楔型3膝及肥角型5膝。其中有12膝厚板型盘状半月板发生撕裂,1膝发生变性,撕裂比例占92.9%,1膝楔型盘状半月板发生变性,占33.3%,5膝肥角型盘状半月板全部发生撕裂,撕裂比例达100%。撕裂及变性的MRI表现为半月板内出现Ⅱ~Ⅲ级信号。

  3 讨论

  盘状半月板是一种解剖形态上的变异,其形态呈一宽的盘状,较之正常半月板厚而大,尤其在体部更为突出。盘状半月板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4%~15.5%,而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侧,达1.2%~16.6%[2,3]。本组22膝盘状半月板均发生于外侧,与文献报道相符。盘状半月板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十分明确,主要分为两大派学说,即先天性和后天性。主张先天性者一种观点认为:胚胎早期的半月板均为盘状,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之未吸收或吸收不全,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盘状;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先天畸形。主张后天性者认为:盘状半月板是增生肥厚的结果,半月板由于长期受到异常的运动和碾磨的影响而增生肥厚,成为盘状。

  MRI诊断盘状半月板的主要依据有:(1)矢状面如以5mm层厚扫描,有3层或3层以上层面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呈蝴蝶结样改变。为了获得更好的解剖细节,减少周围结构影像的干扰,作者采用了4mm的层厚作连续扫描;(2)矢状面图像上显示前、后角不对称性显著增大;(3)冠状面上,半月板体部的中间层面即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15mm,或板/台比值>20%,即冠状位半月板最小的横径与胫骨平台最大横径的比值;(4)半月板外侧缘的高度高于对侧>2mm。上述几种表现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其中以第(3)点表现最为可靠[1,3,4]。本组患者半月板宽度为16.8~31.5mm,平均20.4mm,板/台比值达29.6%~36.3%,平均32.7%。

  盘状半月板的分型方法较多,较广泛被采用的是Hall分型[6],将其分为厚板型、凹面镜型、楔型、不对称前后角型。国内丁晓毅等[5]对50个盘状半月板进行测量,分析提出凹面镜型、后角肥大型、前角肥大型、板型及不完全型。作者通过对本组22膝盘状半月板的观察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将盘状半月板分为厚板型相当于上述分型的厚板型及凹面镜型;楔型及肥角型相当于后角肥大型和前角肥大型。该分类方法较容易鉴别各型盘状半月板,又比较全面,它包括了盘状半月板可能出现的所有类型。

  此外,盘状半月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撕裂或变性。表现为半月板内出现Ⅱ级或Ⅲ级信号,Ⅱ级信号表现为半月板内线样、片状高信号,可延伸至半月板的关节囊缘,但未达到半月板的关节面缘。Ⅲ级信号表现为半月板内条状、片状高信号达到半月板的关节面。Ⅱ级信号代表着半月板的变性或撕裂,Ⅲ级信号代表着半月板撕裂。半月板的变性主要为粘液样变性。本组22膝经关节镜证实的盘状半月板中有19膝发生不同程度撕裂或变性,占86.4%。盘状半月板发生撕裂通常被认为是半月板形态异常,在关节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方向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半月板挤压碾磨,导致半月板变性、损伤。

  由于半月板具有缓冲、润滑和保护关节面、增加关节活动稳定性的作用,对于无临床症状的盘状半月板应选择尽量保留,而对于已影响关节功能或伴有撕裂的盘状半月板,应予以手术治疗,以解除关节活动障碍,预防和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病的发生。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对确定盘状半月板的类型,了解有无损伤及损伤的程度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最佳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淑丽,王林森,王植.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类型及损伤的MRI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66.

  2 Silverman JM, Mink JH, Deutsch AL. Discoid menisci of the knee: MR imaging appearance. Radiology,1989,173:351.

  3 Araki Y, Yamamoto T, Nakamura H, et al. MR diagnosis of discoid lateral menisci of the knee. Eur J Radiol,1994,18:92.

  4 周泉根,张悦萍,马金忠,等.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MRI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59.

  5 丁晓毅,陆勇,江浩,等. 盘状半月板MRI分型初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46.

  6 Hall FM. Arthrography of the discoid lateral menisci. AJR,1977,128:99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