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Barton骨折脱位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2  浏览次数:356次

  作者:周细江,刘习群,易汉文,舒海奇,刘定安 作者单位: 410002 湖南长沙,长沙市中医医院

  【摘要】 目的 通过腕关节解剖的复习及Barton骨折受伤机制的分析,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手法整复与固定反于受伤方向。结果 治疗36例,优良率>94%。结论 掌侧及背侧Barton骨折脱位发病机制分别为腕部处于过伸或过屈位时受伤,月骨对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及背侧缘撞击所致,掌侧型应归属为Colles骨折之特殊类型,背侧型应归属为Swith的特殊类型。

  【关键词】 骨折;药物疗法

  Barton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约占桡骨远端骨折的6%~7%,占全身骨折的0.5%左右,它是指通过部分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腕关节伴随骨折片向掌侧或背侧不同程度移位的骨折,分别称为掌侧或背侧Barton骨折脱位,我们自1995年7月~2005年5月,采取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36例,取得良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9例,女27例,掌侧型28例,其中粉碎型3例;背侧型8例,其中粉碎型1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9岁,随访时间最短者1.5个月,最长者13个月,平均3.5个月。伤后就诊最短1h,最长8天,平均2天。

  1.2 治疗方法

  1.2.1 复位手法 按损伤暴力机制,应用手法牵引整复及韧带不制约,月骨无遮挡原则进行固定,掌侧Barton骨折脱位,牵引下手术者用拇指由掌侧将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推挤,同时缓缓将腕关节背伸,依靠屈肌的紧张,推动骨折先复位,然后缓缓屈曲,放置衬垫后,短臂小夹板外固定于屈曲位,背侧Barton骨折脱位,牵引下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推挤,同时缓慢将腕关节屈曲,拇指继续压迫骨折块,放置衬垫后,用短臂小夹板将腕关节固定于稍背伸直位。

  1.2.2 固定方法 均采取短臂超腕关节四合一小夹板固定,骨折处放置衬垫,掌侧型屈曲位固定,背侧型伸直位固定,视肿胀消退情形随机调整小夹板外固定松紧度。

  1.2.3 功能锻炼 当日或次日即可进行手指抓、握、屈、伸的功能锻炼,4周或6周后撤除小夹板,行腕关节屈伸、尺桡偏、环转功能锻炼等。

  1.2.4 中成药内服 采用我院自制的成药内服,早期用集成疗伤片,中期用集成理伤片,后期用集成愈伤片,每次2~6片口服,每日3次。

  1.3 疗效标准 优:X线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光滑,远期关节活动自如,无不适感;良:X线显示骨折移位少于1mm,关节面大致光滑,远期关节活动基本自如,无明显疼痛不适,差:X线片显示骨折移位>1mm,关节面不平,远期关节活动局限性受限,并有疼痛,伴有腕关节不稳。

  1.4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均得以随访,按以上标准评定,其中优25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4%。

  2 讨论

  Barton骨折脱位,首先由J.R Barton于1934年所叙述,即桡骨远端关节面损伤机制,以后学者以此命名[1],由于当时Barton同时述及了掌侧或背侧的骨折脱位,后人就出现了命名上的混淆,多数欧洲学者把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的骨折脱位称为Barton骨折脱位,而美国一些学者恰恰相反,我国黄庆森等认为骨折以病理解剖为宜,即称桡骨远端关节面前缘或后缘的骨折脱位[2],本组病例遵从J.R Barton原意选例,仍以掌侧或背侧定义。

  损伤机制:先前学者有失严谨地认为Barton背侧的骨折脱位为Colles骨折损伤机制下的一种,掌侧的骨折脱位为Smith骨折损伤机制下的一种,如黄庆森等,由此人们或者手法整复失败或手法整复后固定未能有效而多出现骨折移位,最终难免手术。而吴乃庆等[3]认为Barton背侧的骨折脱位,掌屈曲传导通过腕关节的纵轴及月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而造成桡骨远端关节面向背侧的倾斜骨折并移位;掌侧则相反,腕关节背伸位,外力通过腕关节的纵轴及月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缘而造成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的倾斜骨折并移位。我们认为吴氏所确认的机制较为合乎实际,而黄氏主张的机制在极少数情形下也可成立,即腕关节纵轴在伤时瞬间未能恢复到生理适宜状态,所受暴力较大,受伤时间极为短暂,最终为粉碎性改变,本组仅有1例。

  在掌握其损伤机制后,我们再按其暴力相反的方向及腕关节的纵轴及月骨无抵挡并顾及掌侧或背侧的桡腕韧带的约束力进行手法整复,并且掌侧型固定于屈曲位,背侧型固定于伸直位,有效防止骨折脱位的再移位。

  功能锻炼可通过关节的微动及逐步加强的动力活动,可促进骨折生物性模造,有效地避免了骨性关节炎的发生,而集成疗、理、愈伤片分别针对损伤早期、中期、后期以活血散瘀,接骨续筋,益肾补骨,使骨折得以早日康复。

  3 结论

  Barton骨折脱位属概念上不稳定骨折,在掌握其受伤机制的前提下不难复位,在良好的复位前提下采取正确的固定方法,大部分病人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人们囿于陈见,在非有效的手法或固定后,出现骨折再移位或腕关节不稳而轻率地定义为治疗性不稳定骨折,继而更乐于依赖手术治疗,的确有待更进一步商榷。

  【参考文献】

  1 Thompsom GH,Grant TT.Bartons fracturesreverse Bartons fractures clin.Orthop,1977,122:210.

  2 黄庆森.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前缘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84,4:337.

  3 吴乃庆.Barton骨折脱位发病机理研究及21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97,9(17):547-55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