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7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01 浏览次数:345次
作者:刘华彦,李龙,唐运鹏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一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 对176例各型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全部随访4~18个月。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78例,占44.32%,良好88例,占50.00%,差10例,占5.68%,优良率为94.32%(166/176)。结论 恢复距下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平整,维持正常足弓形态和跟骨宽度是治疗的重点,恰当地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正确的复位和术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跟骨;骨折;外科手术;骨折固定术,内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致伤原因多为高处坠落伤,由于跟骨的解剖结构特殊,病理解剖复杂,跟骨骨折关节面塌陷,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1]。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复杂骨折,随着对其认识的逐步深入,治疗更加积极,由最早的保守治疗、撬拨复位发展到近年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尤其跟骨钢板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2~4]。2005年1月~2008年8月,本科手术治疗176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6例,其中男142例,女34例,年龄16~62岁,平均37.6岁。高处坠落伤160例,车祸伤16例;合并胸腰椎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26例,闭合性骨折150例。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摄片及常规冠状面CT扫描,骨折均波及后跟距关节面。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48例,Ⅲ型72例,Ⅳ型56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14天。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跟骨钢板固定144例,空心螺丝钉内固定32例;取自体骼骨植骨40例。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单侧骨折者侧卧,双侧则取俯卧,外侧L型切口,位于外踝上,纵行切口位于跟腱和腓骨长短肌之间,水平切口位于外踝尖部和足底皮肤之间,向前达第五跖骨基底处皮肤,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锐性剥离,不使用电刀,直达跟骨外侧壁骨膜,翻起皮瓣,可用克氏针从皮瓣下方分别钻入腓骨、距骨、骼骨,以显露距下关节和跟关节,先用跟骨持骨钳夹持跟骨结节部,将其向后下方牵拉,用血管钳或小骨膜起子插入骨折处撬拨复位,恢复正常关节面,双手自侧方挤压跟骨,恢复其高度、宽度、Bohler角,缺损处予以植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必要时可沿跟骨轴身穿入1枚斯氏针,撬拨辅助复位,针对骨折情况选用跟骨重建钢板、Y型钢板、H型钢板及螺钉内固定,如有可能将钢板上的螺钉为载体向载距突的骨块内打入,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固定,少数严重骨折需加用内侧切口,全层褥式缝合,放置引流管,弹力绷带(或绵垫)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敷料有渗出时及时换药,引流管一般旋转2~3天,渗出较多时适当延长留管时间。术后应用脱水消肿药物,并应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术后满2周拆线,扶双拐下地行走,3个月后开始逐渐负重,经摄片骨折愈合后弃拐行走。
2 结果
本组17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8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距下关节、Bohler角、Gissane角接近正常,钢板螺钉无折断,骨折全部愈合,足外观基本正常。16例切口边缘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其佘病例伤口无感染及皮片坏死,无钢板外露;18例出现行走时距下关节疼痛。按照Mar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优78例,占44.32%,良88例,占50.00%,差10例,占5.68%,优良率为94.32%。
3 讨论
3.1 跟骨骨折原因 跟骨骨折多由于强大的外来暴力所致,表现为跟骨粉碎。跟骨在人体站立和行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可简单总结为,当人由高处坠下或跳下,跟骨先着地,垂直向下的暴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跟骨结节和距骨,产生一种破坏很强的剪力,造成载距突向下、向后移位,游离的跟骨结节骨块则向外侧、前方移位,常伴距骨骨折。宋蕴璞认为[5],由于跟骨上面存在一尖角状凹坑,此坑的存在不但使作用在跟骨上的应力显著集中,而且在跟骨上产生的弯应力和剪应力使跟骨极易发生侧向劈裂。Zwipp[6]分析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当人从高处坠落,足跟在内翻位或外翻位着地,距骨外缘切入Gissane角,使跟骨在纵轴的内侧或外侧发生骨折,如暴力继续作用,则可产生两条经过后距下关节面的骨折线。陈国强[7]认为,当人由高处坠落时,足跟在垂直位着地,跟骨发生压缩性骨折,跟骨内侧的中距下关节面与载距突发生轴向劈裂,而跟骨外侧骨折块则产生Y型骨折;骨折线的后支沿水平方向走行,则产生关节压缩性骨折[8]。
3.2 钢板内固定的优势 对于跟骨骨折,目前临床多采用跟骨钢板或AO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内固定矫正跟骨增宽的畸型,根据需要将钢板塑形,易于紧贴跟骨。由于钢板较薄,减少了切口缝合张力,易于切口愈合。对于严重Ⅳ型骨折,行距下关节融合时,由于钢板将跟骨和距骨整体固定,前、上、下部同时固定,达到了坚强的内固定。俞光荣等[9]对可塑形跟骨钛钢板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跟骨在该钢板固定后,最大承载能力能达到6 230N,较正常足承载能力高,说明该钢板能满足足部的稳定性要求。本组术后不需用外固定,无一例发生钢板折断,证实了该结论的可靠性。我们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尽管不能保证关节面的完全平整,但可较好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并防止压缩跟骨向双侧膨出,重建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能术后早期活动,对恢复正常足弓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如后期出现疼痛性距下关节炎,仍可再行二期融合术。术中准确判断骨折复位质量非常重要,除术中用肉眼观察外,还应常规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观察各个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非常重要,除术中用肉眼观察外,还应常规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观察各个关节面骨折的复位及Bohler角、Gissane角的恢复情况,尽量保持关节面平整。对较严重的骨缺损或骨质缺损影响跟骨的稳定时应植骨。
3.3 关节内骨折手术适应证 ①关节面不平整,台阶1mm;②跟骨长度明显短缩;③跟骨的宽度增加1cm;④跟骨的高度降低1.5cm;⑤跟骰关节骨折块的分离或移位2mm;⑥伴有跟骨周围孤脱位或半脱位。Y形钢板由前部的垂直翼、中部的中臂和后部上下臂组成,其设计符合跟骨和粉碎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且可根据骨折复位的具体情况而弯曲剪裁,适用于大多数跟骨骨折。其多孔设计使得骨折固定更加方便和牢固,可有效的避免距下关节面的塌陷发生,有利于功能早期康复。手术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手术的操作和疗效,临床上应视局部软组织状况、并发损伤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决定手术时机。一般主张在伤后1~2周内手术,可以避开水肿高峰期,骨折较易复位,伤口容易闭合,切口皮肤坏死较少。术前采用积极的消肿措施可以减轻组织水肿,缩短等待手术的时间。
3.4 选用厚度薄、塑型好的内固定材料 当跟骨内外翻畸形未矫正、跟骨过宽或放置较厚的钢板时,常造成切口缝合张力过大。植入一定厚度的钢板后张力更大,使供血的血管闭塞。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优点则有:①结构合理,它由前、中、后三部分构成,后部分上、中、下三臂夹角呈30°,呈扁形分开。前部中部与后部上臂连成夹角为130°,与Gissane角相吻合,可理想地通过螺钉与内侧壁,载距突连接夹持、支撑、固定丘部后关节面及跟骨前部;后部中臂伸向结节部上方,下臂伸向结节部下方,能很理想地固定体部和结节部,能很好维持Bohler角;②钛板能任意剪切,三维成形,可塑性好,贴合紧密,固定强度大。③此钛板薄,厚1.5mm,板面面积小,骨面与皮瓣的隔离作用小,较有利于皮瓣的重新附着和血供的恢复,减少皮瓣坏死率;④钛合金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可降低感染[10]。
3.5 围手术期处理 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也是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术前戒烟、控制糖尿病,加强全身情况调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多冲洗,术中、术后使用有效抗生素。术后放置引流并注意切口引流通畅,保持切口干燥;术后抬高患肢,进行下肢肌肉功能锻炼,可减轻水肿。避免早期拆线,予以间断拆线可有效防止切口裂开。
综上所述,跟骨骨折的治疗因骨折类型多,情况复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病理机制及治疗结果的观察等进一步研究,对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会综合各方面因素,采用最大限度恢复功能的治疗方法。总之,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只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把握合适的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就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疗效;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致华,安小平.跟骨粉碎骨折40例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6):60.
[2] 李林,戴世友,李成福,等.AO跟骨板在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48-51.
[3] 王伟良,杨国敬,林光锚.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5,11(1):35-36.
[4] 肖柳斌,刘国雄.AO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2):185-186.
[5] 宋蕴璞,王野平.跟骨骨折成因的力学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02,17(9):147-150.
[6] Zwipp H, Rammel TS, Gravlikj M. Calcsneus fractures.surgical techniques in orthopedics and traumaatology [M]. Paris: Elsevier, 2001:1-7.
[7] 陈国强,张爱平,李俊.跟骨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J].福建中医药,2006,37(4):61-62.
[8] 廖钅舌,张建新.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2):64-66.
[9] 俞光荣,梅炯,朱辉,等.可塑形钢板的生物学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1,16(2):105.
[10] 王慧,朱珉珞,和鹏,等.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和并发症 的预防[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