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发表时间:2010-09-29 浏览次数:363次
作者:万水根 作者单位: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骨科(046011)
【摘要】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加骨胶粘连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采用碎骨块手法拼接复位用医用骨胶粘连固定,再用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全部骨折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及关节面不平滑问题,无创伤性髌股骨关节炎发生,膝关节活动好,优良率为96.4%。结论: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加骨胶粘连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骨折复位固定可靠,避免二次手术,疗效满意,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较好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可吸收线 骨胶 内固定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65%[1],在临床上以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多见,多为下跪姿势髌骨直接受力所致,治疗方法有多种,缺点较多。自2003年以来,我们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加骨胶粘连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28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5岁~53岁,平均32岁,均为外伤致闭合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左侧17例,右侧11例。全部为新鲜骨折,伤后8 h内急诊手术17例,伤后抬高患肢、消肿治疗5 d~7 d内手术11例。
1.2 手术方法
在腰麻下,取髌前横弧形切口,逐层切开,向上翻开皮瓣,显露出骨折端。清除关节腔内、骨折面上血块,将碎骨折块手法拼接复位,用医用骨胶粘连成为上、下两大块,用可吸收线于髌骨远、近断端贯穿骨质缝合,远断端需贯穿稍大的骨折块,通过收紧可吸收线使骨折复位打结,要在收紧可吸收线时用手指通过扩张部裂隙伸入关节腔内触摸髌骨关节面是否平整,使骨折块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后再结扎固定。接着用可吸收线缝合股四头肌扩张部和髌前腱膜。术后常规膝关节伸直位石膏托外固定4 W,术后第2 d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4 W后去石膏渐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 W~8 W后可下地活动,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4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及关节面不平滑问题,无创伤性髌股骨关节炎发生,全部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好,屈伸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为8 W~10 W,无骨折块分离、可吸收线断裂的现象发生。按陆裕朴评分标准,优19例,良8例,可1例,无差者,优良率为96.4%。
3 讨论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子骨,它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治疗中应尽量使关节面恢复平整,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如治疗不当,可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丝线环形缝合内固定、钢丝内固定、可吸收缝线内固定、髌骨部分切除等。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髌骨形态完整,维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膝关节的伸膝装置中的髌骨功能为原则。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如行部分切除后将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遗症[2]。我们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采用碎骨块手法拼接复位并用医用骨胶粘连固定,使粉碎性骨折块稳定成为上、下两大块,有利于骨折块保持稳定,便于用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用医用骨胶粘连固定碎骨块时,需清除骨折面上血块,注意保持碎骨块清洁干净以便于医用骨胶粘连,否则不易粘连固定。碎骨块经医用骨胶粘连固定后保持稳定,在可吸收线缝合收扰时不易脱出移位,较用细克氏针固定简单方便。用可吸收线于髌骨远、近断端贯穿骨质缝合时,因可吸收线具有柔软性和弹性,是一种弹性固定,固定后可以对复位不好的骨块做重新调整。再加上术中用可吸收线缝合股四头肌扩张部和髌前腱膜,可对抗髌骨周围的张力,避免骨折块移位。为避免屈膝活动时的剪应力,减少因可吸收线剪力,术后需常规行膝关节伸直位石膏托外固定4 W,固定4 W后此时骨折已纤维连接愈合,可去石膏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 W~8 W可渐下地活动,加强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逐渐负重行走。由此可见,用可吸收线缝合内固定加骨胶粘连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较好地解决了碎骨块固定的问题,骨折复位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内固定物可自行吸收避免二次手术,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较好的手术方法,便于在基层单位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10(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