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重型颅脑损伤伴发高钠血症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9-02  浏览次数:352次

  作者:石彦峰 作者单位:天津蓟县人民医院脑外科,天津 301900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伴发高钠血症治疗体会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伴发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极为常见,出现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较高。高钠血症是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纠正困难,预后差。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此类患者5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51.9岁。入院时嗜睡(GCS 8~9分)25例,昏迷者(GCS 3~7分)28例;均行颅脑CT检查确诊,脑挫裂伤35例,颅内血肿20例,其中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内血肿7例。28例行保守治疗,25例行开颅血肿或失活脑组织清除术,其中18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入院后每日做血生化检查,其中血清钠高于150mmol/L,在24h内出现者20例,24~48h出现者21例,48~72h出现者8例,72h后出现者4例。

  1.2 治疗方法 经颅脑CT检查确诊后急诊开颅清除术25例,保守治疗28例;其中因呼吸障碍行气管切开38例,呼吸机通气者15例。入院或术后均常规应用甘露醇控制脑水肿,合理应用脑保护剂、补液、预防并发症等各种综合治疗,连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按正常需要量补充水及电解质,伤后2~3d开始鼻饲流质,常规行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在2~3d开始出现高钠症状,有精神症状和意识状态的改变,表现为烦躁、痉挛、嗜睡或昏迷。发现高钠血症后,限制钠盐入量,鼻饲温开水,定期检测电解质变化。对于中、重度高钠血症病人予甘露醇半量静脉点滴与速尿20~40mg交替使用,以降低颅内压,时间7~10d,每日输液量约2 000~2 500mL。

  2 结果

  53例患者血清钠降至正常37例,其中2d内恢复正常者22例,5d内恢复正常者15例;死亡16例,其中4例死于脑梗死,6例死于肺部感染,6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高钠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7.0%[1],死亡率高达40%~60%,血钠水平与临床表现有相关性,受伤越重,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越高。本组高血钠主要出现在入院72h内。高血钠的发生有多方面因素:(1)脑外伤急性期出现颅内压升高而用利尿剂降低颅内压,脑室外引流、胃管负压引流、禁食及鼻饲中水量不足等可使体液丢失增多;(2)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吸痰等经呼吸道丢失水分增多,中枢性高热、伤口渗出等往往在计算总出入量时被忽略,人为造成出入量负平衡增加;(3)脑外伤急性期机体代谢增加、呼吸功能差、肺感染等机体缺氧致酸性物质增多,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输入碳酸氢钠过多,使体内总钠量增多;(4)下丘脑垂体损伤,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脏排水量增多,失水多于失钠,引发原发性高钠血症;(5)脑损伤后引发机体应激反应、创伤性休克及血容量减少,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促进肾脏保钠,体内钠量增多[2];(6)补钠不当,脑手术后钠潴留可持续2~3d,以后数日为钠负平衡。不要简单把血浆钠的测定值作为补钠的唯一标准,因为术后常有水分潴留,只要血钠不低于125mmol/L,就不必补钠。

  钠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电解质,高钠血症伴血浆高渗透压,脑细胞内水分外移致细胞内失水,脑萎陷皱缩,使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临床上对血清钠需严密监测,及时处理。应重视高血钠影响因素,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根据出量补充液体入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治疗高钠血症经胃肠道补充水分是一个好方法。如血钠在150~160mmol/L之间,严格限钠,24h进量控制在4.5g/d左右,同时静注5%葡萄糖及10%葡萄糖液加4∶1的正规胰岛素中和,胃管内液体应尽量低盐或者无盐。如血钠在大于160mmol/L,应基本停止经静脉钠盐输入,胃管内给以蒸馏水200mL,5~6次/d滴入,小剂量甘露醇和激素交替使用。纠正高钠血症不应过急,须在48h内逐步进行,以免加重脑水肿,以每小时降低血浆渗透压2mosm/L为宜。上述方法未见效且病情加重者,也可应用8%葡萄糖溶液做透析疗法[3]。同时停用激素,积极治疗其他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压等,以降低继发性脑损伤、死亡率。本组经积极治疗,死亡率30.19%。

  【参考文献】

  [1] 唐朝芳.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17例临床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3):261.

  [2] 栾文忠.重型颅脑损伤与高钠血症[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6):363-364.

  [3]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0-86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