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致人死亡案件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09 浏览次数:376次
作者:马志刚 柴佑元 焦建军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法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损伤,而判断损伤形成的方式和机制在案件定性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起因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通过损伤形成的机制判断死亡方式和案件性质的重要性。
死者王某,男,50岁,因骑自行车与另一位骑自行车者相撞摔倒后受伤,伤后即送医院治疗,急诊做头颅CT,注明因伤者不配合报CT未见异常,伤者回家后头痛,第三天症状加重又入院进行治疗,6d后死亡,家属称死者在撞车后被他人打过,要求进行尸检。为查明死因,我们对死者的尸体进行了检验。
1 尸体检验情况
1.1 尸表检验
死者王某,男,50岁。尸长164cm,已剃头,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角膜轻度混浊,双侧瞳孔散大,直径0.6cm,尸斑呈暗紫红色,存在于仰卧位低下未受压部位,指压不褪色。尸僵各关节已缓解。
左眼下睑青紫,无表皮剥脱,头前额发际处、右颞顶、右颞部有0.3cm园形创口,其中右前额部已缝合(手术钻孔),右枕部有14.5cm“C”形手术缝合创,周边有片状挫伤结痂,其上方有0.8cm引流口。左上腹近肋缘下5×1.5cm、左胸部4.5×3cm青紫色皮下出血。右季肋区有7×5cm、5×4cm损伤已结痂。
左前臂背侧见7×4.5cm青紫色皮下出血。左肘部前内侧有3×3cm青紫色皮下出血;右肘部有6×4cm表皮剥脱,已结痂。左髂部见3×5cm青紫色皮下出血。
1.2 解剖检验
冠状切开头皮,见右颞部头皮下出血,前额部有0.6cm小孔与颅腔相通(手术钻孔),右枕部有7×5cm骨窗,局部有凝血块聚集。锯开颅骨,右侧硬膜外、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右额极、颞极挫裂伤,以右侧为重。右侧颅后窝、颅中窝骨折,骨折线呈纵形,并沿伸至蝶鞍部,左颅前窝有骨折线长1cm,小脑扁桃体压迹明显。胸腹切开各脏器未见异常。
2 医院病历摘抄
头部外伤2d,意识不清1d,缘于前天下午约7时许被人发现摔倒在地,感头痛,“120急救车”急救入院,行头颅CT未见异常,随后回家观察。于昨日下午家人发现躁动不安,未在意,今日晨起后,呼叫不应,再次就诊我院,头颅CT示,双额叶血肿破入脑室,右侧枕部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我院。
体查:P120次/min,R22次/min,BP146/101mmg,意识浅昏迷,查体不合作,时有躁动,刺激可睁眼,左眼眶青紫,右侧枕部有一3×4cm头皮下血肿,双瞳孔正大等园,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睑肿胀,结膜轻度充血,颈抵抗阳性。左臂青紫,双巴氏征阳性。
手术记录:右枕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可见枕骨斜行骨折线,枕骨钻孔,扩大骨窗4×4cm,可见硬膜外黑色凝血块,仔细清除约40ml,未见活动性出血。右额钻孔血肿穿刺引流,抽出黑色凝血块约15cm。
3 讨论
3.1 脑的减速损伤 是指当运动的头撞击相对静止的物体,颅脑运动突然停止,因而造成脑损伤。因运动的头碰撞于物体上而突然静止,在颅骨停止运动的瞬间脑因贯性作用继续向前运动,原始运动越大脑向力对侧运动幅度越大,造成对冲部位脑底面与颅前窝的骨质冲撞而产生对冲性脑损伤。加速性损伤,当头部静止时受物体运动的作用,使头部由静止状态转变为加速运动状态,此时由于头部运动受与其相连的颈部和躯干的限制暴力不能使头部运动而得到相应的衰减,使着力部位颅骨局部变形或骨折,撞击脑组织引起脑损伤,着力点处脑损伤较重,而对冲部位的脑组织损伤较轻。
3.2 颅脑损伤判定 此案应认定死者是因摔倒头右枕部与地面撞击致颅脑损伤。其理由是:一是死者损伤集中在身体的右侧,且损伤是一次形成;二是死者右枕部脑挫伤不明显而其对侧额叶颞叶脑损伤较重,形成机制符合对冲性损伤的特点;三是颅底纵行骨折是右枕部与地面撞击后,颅骨整体变形致颅底纵行骨折;四是左眼睑青紫肿胀但没有明显的表皮剥脱,相应部位的颅前窝线样骨折,说明左眼睑皮下出血不是直接暴力所致,而是窝骨折所致;五是死者左侧胸,腹部片状青紫色皮下出血较新鲜,而死者受伤已9d,右侧的损伤结痂部位已脱落,应考虑在医院治疗期间所致和第一次损伤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