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1-12-16 浏览次数:453次
作者:谢晓燕,刘晓玲 作者单位: 四川,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谢晓燕、刘晓玲)
【关键词】 癫痫,癫痫持续状态,护理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发作持续10min或反复发作两次以上,意识无恢复达10min以上,不能自行停止[1]。多发生于癫痫病人,最常见原因是不适当的停用抗癫痫药物或因急性脑病、脑卒中、脑炎、外伤、肿瘤和药物中毒引起,不规范抗癫痫药物治疗,感染,精神因素,过度疲劳,孕产和饮酒等均可诱发[2]。癫痫持续状态下脑缺氧,代谢中间产物蓄积,造成脑水肿,神经元死亡,另外因肌肉强烈抽动,肌溶解产生肾病,最终导致心血管,肾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所以对癫痫持续状态必须积极处理,治疗越早,预后越好,现将癫痫护理与治疗的急救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癫痫持续状态患者30例,均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男16例,女14例,年龄7~60岁,平均年龄32.6岁。原发性癫痫20例,继发性10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和CT、核磁共振、脑电图证实。 其中治愈出院23例,家属放弃自动出院3例,死亡4例。
2 护 理
2.1 病情观察 病人发作后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备好压舌板,口咽通气导管,呼吸机等各种抢救用物。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情发作时取头低侧卧位或平卧位,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咽部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和肺部感染,发作的间歇,如有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可用舌钳或置口咽通气导管。分泌物聚集堵塞呼吸道并发感染或窒息,可行气管插管,持续吸氧。抽搐时加大氧浓度达50%左右,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变化,听诊肺部体征,监测氧饱和度,对出现呼吸过慢或氧饱和度<85%,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3]。本组有5例气管插管者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氧饱和度仍不能上升到90%而行气管切开,其中2例因呼吸衰竭死亡。
2.3 避免外伤 此病发病急,意识丧失突然,易造成自伤或他伤,因此须做好保护。患者发作时立即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腰带,取出假牙,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紧急情况下可用折叠成条状的小毛巾或手帕置入患者的上下臼齿之间,以防抽搐咬伤舌,颊。抽搐时用手托患者下颌,减少上下牙齿咬动,防止下颌关节脱臼,加床档或使用约束带适当保护,不可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肌肉,关节的人为损伤或骨折。
2.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健康教育 保持患者病房周围安静,避免声光的刺激,加强安全及口腔.皮肤的护理,病情稳定.神志清醒后应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耐心、持久的配合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不乱用药物,生活规律,防止精神刺激及感情冲动,勿从事有危险的工作,定期复查,观察用药效果。
3 迅速控制发作防止并发症
3.1 安定是最常用的药物 首次给予10~20mg(儿童0.3~0.5mg/kg),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以2~5mg/min缓慢静脉注射,直到发作停止,为防止复发,可使用安定100~200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中,于12h内滴完[3]。安定可抑制呼吸,致血压下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以免呼吸抑制,意识障碍加深,使用安定的同时,给予苯巴比妥钠0.1g肌注,发作控制,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口服药治疗。
3.2 氯硝安定 安定无效时使用,成人首次剂量3mg静脉注射,此后5~10mg/d,静脉滴注或过渡至口服药,须注意对呼吸及心脏抑制较强,此药对各型癫痫状态疗效俱佳。
3.3 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可酌情选用。
3.4 降低脑水肿 频繁抽搐可引起脑水肿,及时评估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警惕脑疝的发生。因此,在控制抽搐的同时可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或静推速尿,4~6h重复使用,亦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本组有2例因并发脑疝,虽尽力抢救,仍不能挽回生命。
3.5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严格记录24d出入量,补液过程中注意心肺功能,根据病情随时监测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尿素氮,及时纠正酸碱失衡。
3.6 控制感染与高热 患者气道通气不畅,呕吐物.分泌物易吸入并发肺部感染,应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患者常有中枢性高热和继发性高热,使脑组织的基础代谢率增高,脑组织需氧量增加,致脑水肿加重,因此降温是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的必要措施,严密观察热型及持续时间,遵医嘱予以降温,观察降温效果,有条件可使用降温毯。
【参考文献】
[1] 王新徳.现代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79.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4.
[3] 王 娟,郎森阳,冯 杰.癫痫患者的自我效能于生活质量[J].中医临床康复,2006,3(1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