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发表时间:2011-12-07 浏览次数:490次
作者:李保国,任琳,朱晓临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神经内科 洛阳
【摘要】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2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共检测160条运动神经、120条感觉神经及60块肌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上、下肢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占54.4%,MCV减慢占68.8%,F波异常占95.0%,SCV减慢占70.8%,EMG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占70.0%。结论 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有轴索变性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F波
现将我科200601~200812确诊为GBS的20例患者的神经肌肉电生理改变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4~70岁,平均43.4岁。病程7d~3个月,其中2例有反复发作。四肢起病者13例,双下肢起病者5例,双上肢起病者2例,均为对称性肢体无力。15例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反射消失者15例。16例有主观感觉障碍,10例有客观感觉障碍,下肢重于上肢,其中5例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4例无感觉障碍。4例有面神经受累,1例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均无呼吸肌麻痹。
1.2 电生理检测方法 采用上海海神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0例患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电图检查。肌电图用同心针电极检测三角肌、肱二头肌、拇短展肌、第一骨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等受累肌肉60块,观察静息电位,轻收缩和重收缩时肌电图表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采用表面电极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共160条进行检测,记录传导速度及远端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采用表面电极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共120条进行检测,记录传导速度。F波采用表面电极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共80条进行记录其出现率、潜伏期及传导速度。
异常判断标准:(1)两条以上神经传导速度(NCV)慢于正常低限的75%;(2)两条以上ML大于正常高限的130%;(3)一条以上神经有一过性离散或近端远端波幅比低于70%;(4)一条以上神经F波潜伏期超过正常高限的130%或出现率低于50%。
2 结果
20例患者每例均有3条以上神经有电生理的异常。其中包括潜伏期延长、NCV减慢、波幅下降、F波的异常或(和)EMG异常。
2.1 MCV检测 20例测定160条中ML延长者87条(54.4%),MCV减慢110条(68.8%)。仅有波幅下降而无潜伏期延长11条,未引出MCV波9条。
2.2 SCV检测 20例测定120条SCV减慢85条(70.8%),伴波幅下降70条(58.3%),未发现单纯的波幅下降。未引出SCV波20条。
2.3 F波检测 20例进行F波测定80条中76条异常(95.0%),其中出现F波潜伏期延长68条(85.0%),F波出现率降低64条(80.0%)。未引出F波12条。
2.4 针极肌电图 对20例的60块肌肉进行EMG测定,其中有42块肌肉(70.0%)为神经源性损害,有32块肌肉(53.3%)出现纤颤波或正锐波。
3 讨论
本组电生理改变的特点:(1)感觉运动神经均受累,病变性质以脱髓鞘为主;(2)病变范围广泛,双侧近端均受影响,与临床对称性的运动障碍一致[1]。F波异常率为92.0%,说明近端神经根的脱髓鞘更为显著。80条中有12条未引出F波,下肢尤以腓神经受损为重。MCV检测160条神经中表现为ML延长、MCV减慢及MAP下降,其中9条未引出波形,以下肢神经受损为重,这个结果与临床症状下肢重于上肢一致;(3)16例有主观感觉障碍的患者均有SCV异常。在下肢感觉障碍显著、病程较长的10例中,20条神经SCV测定均未引出波形,与临床感觉障碍显著、下肢重于上肢相一致;(4)EMG检测肌肉60块,有42块为神经源性损害,有32块出现纤颤波或正锐波,病程越长纤颤波或正锐波越多,说明GBS患者反复脱髓鞘可伴部分轴索损害[2],EMG可为临床提供早期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
F波异常是GBS病程中出现较早且很常见的电生理表现。本组有3例病人,发病几天时作电生理检查,MCV及SCV均正常,但F波出现异常。F波异常主要表现为F波缺失、出现率低、潜伏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减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以及神经根脱髓鞘[3]。当局灶性脱髓鞘造成部分运动神经纤维传导受阻时,保存完好的纤维可使F波潜伏期正常,但由于完好纤维的数量减少,使F波较难引出或出现率降低。脱髓鞘严重时,由于多数纤维受累,导致F波潜伏期延长。因此,F波对于GBS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对20例中的7例进行随访,电生理检查复查2次以上。当其肌力、感觉异常等临床表现均有好转时,电生理检查MCV及SCV由消失至可以引出,波幅增加、传导速度增快。其中2例在9周内电生理检查完全正常,表明电生理检查可作为随访、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本组20例GBS的电生理检查结果证实该病为广泛、对称性的远、近端神经受损的周围神经病,运动、感觉神经多同时受累。电生理改变以广泛性或多灶性脱髓鞘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轴索变性。因此,电生理的简便、无创性、易行性及可重复性使其成为该病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和预后判断指标。
【参考文献】
[1] Albers JW,Kelly JJ.Acquired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clinical and electrodiagnostic features[J].Muscle Nerve,1989,12:435.
[2] 汤晓芙,张晓君,赵葆洵,等.中国北方地区格林巴利综合征[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6):344346.
[3] 汤晓芙编著.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