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1-12-07  浏览次数:422次

  作者:杨淼  作者单位:安徽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亳州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关键词】 脑梗死,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1]。C反应蛋白是敏感的炎性标志物,其血清水平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通过对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观察,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及血清CRP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8例患者均为200804~200905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8±11.9)岁,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前循环脑梗死,病程≤3d。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8.7±9.8)岁,为本院健康体检者。2组均排除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严重肝肾心肺疾患,2周内无服用B族维生素、抗炎药及激素史,近期无手术外伤史。2组间年龄、性别匹配,具有可比性。

  1.2 测定方法

  1.2.1 标本采集:入院第2天受检者清晨空腹,使用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静脉血5ml, hsCRP检测采用透色比浊法,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GE公司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由超声科医师专人操作,从颈总动脉起始处至颈内动脉入颅显示不清为止,观察颈动脉各段内膜改变,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态和回声特点。根据超声特征对斑块进行分类:硬斑呈强回声,可伴有明显声影;软斑呈中等或弱回声,内膜向腔内凸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结构均匀或不均匀;混合斑呈强回声、等回声以及弱或无回声混合存在,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可有“壁龛”样影像。其中硬斑为稳定斑块,软斑及混合斑为不稳定斑块。同时存在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归为不稳定斑块。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脑梗死组分为无斑块组(n=13)、稳定斑块组(n=28)、不稳定斑块(n=17),3组受试者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2.87±0.60)、(4.08±1.70)、(5.86±2.25)mg/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4689,P<0.05)。

  3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4],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超声下的征象为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作为一种简单、方便、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可较好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的情况,临床应用日益普遍,故本研究选择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本组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颈部斑块的检出率、血清hsCRP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及血清hsCRP水平有关,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5]。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慢性炎症过程[6]。CRP是炎性反应标记物之一,在正常人体中含量极微,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强度。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可引起动脉内膜的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内膜增厚和斑块破裂,引起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CRP可通过激活补体途径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促进血栓形成[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hsCRP含量在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性。不稳定斑块炎症的存在可能导致了继发的斑块形态学的改变,使斑块破裂、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脑梗死的出现及进展[8]。本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和软斑)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斑),提示血清hsCRP浓度变化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与国内的文献报道[9]一致,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因此认为对血清hsCRP水平的检测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炎症过程提供信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通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并结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上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从而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Magyar MT, Szikszai Z, Balla J, et al. Earlyonse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elevated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markers[J]. Stroke, 2003, 34(1):5863.

  [2] 王艳秀,袁建新,王轶瑾,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3):210.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黄慧敏,王涛.炎症、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 15(5):464468.

  [5]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9):2729.

  [6]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9395.

  [7] 温红梅.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10(4):298300.

  [8] 钱怡宁,张拙,勇强,等.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5):358360.

  [9] 金亚平,秦光明,张松照.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病变中的表达特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6):3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