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12-28 浏览次数:488次
作者:袁润红,尹科,尹立全,蔡菲,郑兰娥,郝小 作者单位:吉林省康复医疗中心康复医学科,吉林 长春 130012
【关键词】 淋巴治疗仪,水肿,康复
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0.0%〔1〕。 严重的手肿胀导致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目前尚未见到淋巴治疗仪缓解手肿胀、提高上肢运功功能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来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并发SHS患者96例,均符合全国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SHS的诊断标准〔2,3〕,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为SHS急性期(Ⅰ期)患者,排除严重痉挛(改良Ashworth>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53.16±8.23)岁;脑出血19例,脑梗死29例;病程(26.21±8.64)d。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2.38±7.12)岁;脑出血20例,脑梗死28例;病程(26.45±6.3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96例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均以常规康复锻炼作为基础治疗。
1.2.1 对照组
在常规康复锻炼前采用冰疗和压迫性向心缠绕法进行治疗。冰疗:将患者的手侵入碎冰和水混合的桶内(碎冰和水比例为1∶2)3~5 s,浸泡3次,每次浸入之间有短暂的间隔。治疗师的手一同浸入,以确定浸泡的耐受时间。压迫性向心缠绕:用一直径1~2 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缠完后立即由远端松开缠绕。之后开始缠手,直缠到腕关节上。该治疗每天2次,每周5 d,连续治疗2 w。
1.2.2 治疗组
在常规康复锻炼前采用德国菲兹曼医用电子公司生产的LYMPHAVISION淋巴治疗仪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治疗仪通过4个电极对机体进行刺激,电极摆放方式根据仪器使用说明书及淋巴系统解剖学特征,分别置于患侧掌背、患侧前臂桡侧腕长短伸肌、患侧肱三头肌、患侧肩胛周围。各电极均用绷带固定。待电极安置好后,调节电流强度直至患者整个上肢或下肢感觉有一种轻微的“内部搏动”,并且能使整个上肢肌肉产生肉眼可见的收缩。频率1~100 Hz,强度20%~40%。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2 w。
1.3 疗效评定方法
治疗前后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手肿胀程度,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4〕。手肿胀分级评分:0=无水肿;2=轻度;4=中度;6=严重水肿。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1.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患手肿胀及简式FuglMeyer上肢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连续治疗2 w后,治疗组患者的手肿胀分级和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SHS多数于脑卒中病后1~3个月发生〔4〕。有关SHS的发病机制有很多说法。比较合乎逻辑的假说为一种突然的机械性的原因引起原发性水肿,或者组织或神经损伤发炎引起继发性水肿,这种水肿是因为肌肉泵不能充分消散炎症引起的水肿、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的恶性循环,随后累及交感神经系统,促成了SHS的发生〔5〕。SHS的出现往往预示患者的上肢功能预后不良。它不仅因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也能使其残存功能或已恢复的功能再次丧失。根据临床进展过程,SHS分急性期(Ⅰ期)、营养障碍期(Ⅱ期)、萎缩期(Ⅲ期)三个阶段〔4〕。如能在急性期给予及时的合理治疗,不仅可以控制和阻止病程进展,也能防止手指出现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冰疗和压迫性向心缠绕法简单实用,可迅速消除肿胀,已被临床广泛使用。但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手肿胀会有所反弹。淋巴治疗仪,通过电极刺激人体淋巴系统的平滑肌组织,激活平滑肌周期性收缩松驰,同时也刺激骨骼肌收缩,从而导致肌肉泵效应,增强淋巴液回流和静脉回流,改善组织间液回流,激活细胞间物质交换以增加动脉血供,加强淋巴和静脉系统的清运和回流,促进水肿消退,疗效明显,患者自觉患肢轻松,疼痛也有所减轻,不易反弹。
通过淋巴治疗仪消肿、止痛,同时配合常规康复锻炼预防损伤的再发生及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使交感神经恶性循环被打破,受到破坏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全面改善SHS症状。
【参考文献】
1 Van O,Laplace PM,Chantraine A.Painful shoulder in hemiplegia〔J〕. Arch Phys Med Rehabil,1986;67:23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5.
4 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55.
5 刘钦刚,主译.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