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59例烧伤死亡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04  浏览次数:578次

  作者:徐松涛,李江虹  作者单位:246001 安庆市宜城医院烧伤科

  【摘要】目的 总结影响烧伤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00~2007年8年内收治的59例烧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主要死亡原因、 性别比、并发症与合并症分布、伤后入院时间与院前急救、延迟复苏对并发症的影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吸入性损伤、脓毒症及休克。入院时间≥伤后6 h或<6 h但补液不充分或未补液的患者占烧伤死亡总例数的比例最高。延迟复苏与脓毒症、MODS呈现高度相关性。结论 伤后积极施行液体复苏,对防止休克及脓毒症、MODS,降低严重烧伤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应在本地区范围内逐步建立烧伤治疗网络,加强对基层医院烧伤专业救护人员的培养,普及烧伤治疗知识,以提高烧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烧伤,病死率,因素分析,统计学

  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8年内我科共收治烧伤患者7 096例,其中死亡59例,病死率0.83%。回顾性分析59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延迟复苏、并发症等诸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旨在总结经验,为降低烧伤病死率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年内共收治住院烧伤患者7 096例,病死59例,病死率为0.83%,其中男性48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2岁。烧伤面积最大100%,最小12%。

  1.2 分析方法 通过对59例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死亡与烧伤面积、年龄、院前急救、休克复苏与延迟复苏以及并发症的关系。

  2 结果

  2.1 病死率与性别分布 8年内病死率最高1.26%(2002年),最低是0.48%(2004年),平均0.83%。死亡的男女之比为4.4∶1.0。

  2.2 死亡与并发症分布 MODS 15例(25.4%),吸入性损伤15例(25.4%),脓毒症14例(23.7%),失液性休克11例(18.6%),慢支急发致呼吸衰竭1例(1.7%),脑疝1例(1.7%),意外窒息1例(1.7%),意外自杀1例(1.7%)。

  2.3 伤后入院时间与院前急救情况 <伤后2 h者2例(3.4%),≥伤后2 h至<6 h且补液较充分者11例(18.6%),≥伤后6 h或<6 h但补液不充分或未补液者36例(61.0%),≥伤后24 h者10例(17.0%)。

  2.4 延迟复苏与MODS、脓毒症的关系 死亡原因为MODS、脓毒症的29例中,延迟复苏者20例(69.0%),其他9例(31.0%)。

  2.5 并发症与合并症分布 伴有吸入性损伤者49例(83.1%)(成为死亡原因15例),失液性休克31例(52.5%)(成为死亡原因11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3.4%)(成为死亡原因1例),高血压1例(1.7%),后腹膜血肿1例(1.7%)。

  3 讨论

  MODS、吸入性损伤、脓毒症、失液性休克依然是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这与国内主要烧伤治疗单位的统计结果基本是一致的[1] 。本组伤情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失液性休克发生比例高(达52.5%)。这可能与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受限或在远途转运中未能及时进行液体复苏有关,致使入院时已出现严重休克。相当部分患者虽勉强渡过休克,因低灌流时间长,造成全身组织缺血缺氧,加以输液后的再灌流损伤,后续治疗中并发感染及内脏功能不全。机体抵抗力降低,增加了患者对脓毒症、MODS的易感性,从而增加了病死率。

  入院时间≥伤后6 h或<6 h但补液不充分或未补液的患者,死亡的比例最高。这段时间正值渗出的高峰期,当地医院未能及时进行液体复苏,长途转运期间未补液或补液严重不足,导致液体复苏的时间滞后。受伤24 h以后入院者,死亡比例明显降低,其原因系大多数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较为有效的液体复苏。由此说明,烧伤后立即就地施行液体复苏,待休克平稳后再转运,或在转运途中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对防止休克及降低严重烧伤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同等严重程度烧伤的老人或小儿病死率高,烧伤界公认是由于该年龄组患者神经、体液、心血管系统调节能力较差之故[2,3],且老年人心血管及肺部慢性疾患较多。

  脓毒症和以脓毒症为始动因素的MODS仍为烧伤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由本组资料可以看出,二者占烧伤死亡总例数的比例高达49.1%。因此,临床上始终把伤后早期脓毒症的防治放在第一位。在严重烧伤患者中,延迟复苏与脓毒症、MODS呈现高度相关性。本组并发休克者入院后休克大都得到控制和纠正,但随后均并发不同程度的感染,有15例在感染的基础上并发了两种以上的脏器损害,最终发展为MODS而死亡。这表明感染更容易导致MODS。显然,延迟复苏、休克、全身性感染、MODS有着密切的病理连续性,表现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最终均向MODS转归。因此,对于休克期的治疗,应站在指导和筹划烧伤治疗全局的高度对待,在传统的复苏方案中应考虑到细胞保护、清除炎症介质损害和维护支持脏器功能等综合措施。具体内容包括:及时有效地进行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迅速恢复重要脏器的血供及偿还氧债,应用细胞保护剂提高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扶持心力、补充心肌能量,早期肠内外营养,应用肠道生态制剂,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防止真菌感染,尽量早期应用抗感染为主的外用药物,Ⅲ度创面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治疗等。

  要提高烧伤救治的整体水平,除提高本单位烧伤治疗技术外,还应加强对基层医院烧伤专业救护人员的培养,普及烧伤治疗知识,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尤其是烧伤后就地液体复苏的宣传教育。研究表明,烧伤后2~3 h体液渗出达高峰,烧伤面积越大,渗出高峰期越提前,故尽早、准确补液是防止休克、MODS甚至死亡的关键[4]。因此,在本地区范围内逐步建立烧伤治疗网络,培训烧伤救护人员,使基层医院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在转运途中有专业人员护送并保证输液顺畅,将会有效降低严重烧伤的病死率。另外,加强乡、村、社区医务人员烧伤急救知识的学习和院前急救培训,并借助媒体向群众普及烧伤急救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宗城.烧伤治疗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1-179.

  [2] 肖晓兰,何友德,田晓冬,等.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体会.中华烧伤杂志,2003,19(增刊):54.

  [3] 韩兴海,陈旭林,牛云飞,等.362例老年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中华烧伤杂志,2004,20:320.

  [4] 杨宗城.加强早期治疗预防烧伤并发症.中华烧伤杂志,2004,3:132-13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