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波浪”形切口在腋臭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7-12 浏览次数:551次
作者:王栋,黄新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波浪”形切口在腋臭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4~2006年5月笔者应用改良“波浪”形切口治疗20例腋臭患者(女14例,男6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最短时间为6个月。结果 20例患者获得满意效果,无一例出现皮肤边缘坏死。结论 改良“波浪”形切口在腋臭治疗中具有较高成功率和较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优点。
【关键词】 臭汗症,治疗,外科手术
腋臭切除术是治疗腋臭沿用已久的外科治疗方法,术式多种多样,疗效不尽相同,传统的方法是梭形切除腋窝内有腋毛生长的皮肤,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易致瘢痕性条状挛缩,甚至影响上肢功能。自2004年至今笔者应用改良“波浪”形切口(图1)对20例患者40侧腋臭实施手术,随访最短6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共40侧,男6例,女14例,年龄16~28岁。皆为双侧腋臭,17例有家族史,均有外用药治疗史。
1.2 手术方法 常规备皮,取仰卧位,肩胛下垫高,双上肢屈肘外展上举,用美蓝沿腋毛分布区与正常皮肤交界处划线,再与其中做左右对称的“波浪”形切口设计,形成对偶皮瓣,皮瓣中线通过腋中部,皮瓣远端呈圆滑弧线形。取2%利多卡因1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浓度为0.6%,肾上腺素为1:200000,术区皮下浸润注射,一侧麻醉药用量约25ml。沿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深筋膜浅层,形成两个大小相同,近远端对称的皮瓣,然后在皮瓣内面,将皮瓣真皮层与皮下脂肪层仔细分离,用眼科剪刀修剪去腋毛区内绝大部分皮下脂肪、大汗腺及毛囊组织,可适当保留少量脂肪组织。彻底止血后,将皮瓣原位缝合,同时双侧各放置1条引流条,术后24h拔除。切口处无菌棉垫包扎,术后口服抗生素,隔日换药1次,7~10天后拆线。
1.3 手术结果 7~10天拆线时术区皮肤色泽正常,无皮下血肿、积液等。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最少6个月,手术切口细小,无增生迹象,术区无挛缩,有零星腋毛生长,腋臭无复发。
2 讨论
无创性疗法治疗腋臭是去除大汗腺分泌物或抑制局部菌群对分泌物的分解。而激光、电针等治疗方法,仅是造成浅表部位大汗腺的损伤,组织学检查显示腋臭患者的大汗腺较正常人的位置深,因此当上层损伤修复后,腋臭复发的可能性较大。手术彻底去除腋窝大汗腺可能是唯一有效的腋臭治疗方法。
腋臭的传统手术治疗,是将皮肤、皮下组织及毛囊、汗腺一并梭形切除,形成一个较大的创面,然后强行缝合,但由于缝合张力过大,常不易愈合,切口容易裂开。即使愈合后也常出现直线瘢痕挛缩,不同程度地影响上肢功能及美观。某些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注射、激光、电灼等治疗,有的须多次治疗,有的长期创面渗出、并发感染等,一次治愈率低,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并且常遗留有片状瘢痕,影响外观。
本术式的优点主要是皮瓣的切口可随不规则毛发分布适当延长,便于术中去除大部分含大汗腺及毛囊的组织,一次彻底根治率高;术中不去除皮肤[1],基本上属无张力缝合,切口呈“波浪”形,避免了直线瘢痕挛缩,愈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外观及功能较传统术式方法明显改善[2];手术方法简便,易于操作,皮瓣蒂部宽,利于皮瓣成活;引流条可使渗出液及时排出,有助于消除局部的肿胀;棉垫包扎可起到加压止血和防止皮瓣移动作用,同时还有利于皮瓣的静脉回流,还可避免背“8”字绷带所引起的压迫深部血管和神经等并发症,便于术后恢复。其缺点主要为手术较传统术式明显费时,要求术者有一定的耐心;其次是皮瓣的修剪要适度,过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保留的皮下脂肪过多又使腋臭根治不彻底。
【参考文献】
1 张鹏,胡永璐.中厚皮瓣法腋臭根治术108例报告.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3,14(5):247.
2 陶小凤,赵达安.介绍一种腋臭改良术.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11(3):166.
作者单位: 530001 广西南宁,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