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06 浏览次数:550次
作者:吕清
【关键词】 高原烧伤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烧伤患者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方法 分析我院102例烧伤患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 102例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痊愈。 结论 根据高原烧伤患者独有的特点,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我院地处海拔3650米的高原地区,空气寒冷干燥、温差大、气压低,患者的生理特点及烧伤后的反应均与平原地区有较大的差别。自1996年以来共收治102例烧伤患者,现就其特点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中,藏族43例,汉族59例,男70例,女32例。年龄2~61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51例,热液烫伤32例,电烧伤19例。烧伤总面积1%~62%,平均28.4%。以Ⅱ度烧伤为主,头面部、四肢烧伤占81%。入院时间大多在伤后2~8h,少数伤后7~25天入院。合并休克5~71天,平均21.6天。除1例出现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外其余均痊愈。
2 讨论
2.1 高原烧伤的特点
2.1.1 烧伤后容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高原地区氧分压低、湿度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这些均是水分经创面丢失的有利条件;同时经呼吸道蒸发的水分亦大大超过平原地区。故烧伤面积超过25%就可能出现休克 [1] 。而且休克发展快、病情重,如抢救不及时,极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
2.1.2 患者对液体的耐受能力低 长期居住高原者外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加大,肺动脉压增高,心脏负荷加重。较大面积烧伤后组织渗出多,加上高原气候干燥,创面蒸发快,使血液浓缩,末梢组织循环不良,造成组织缺氧。使得高原烧伤患者对液体的承受力降低,因而在大量补液过程中易发生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
2.1.3 烧伤创面愈合时间长、瘢痕形成早 由于高原地区氧分压低,组织持续处于缺氧状态,致使创面愈合时间延长 [2] ,易出现水肿、老化,瘢痕形成早,且增生明显,影响外观、功能。这就要求及早行康复治疗,减少瘢痕增生、挛缩。
2.2 高原烧伤的护理体会
2.2.1 一般护理 对于伤情较重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注意是否合并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吸入性损伤及应激性溃疡等。主要观察的临床指标有:(1)尿量、尿色、尿比重,应记录每小时出入量;(2)精神状态;(3)末梢微循环情况;(4)生命体征;(5)声调、饮食及粪便颜色。深入细致的做好基础护理,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努力提高护理质量。
2.2.2 给氧的护理 高原烧伤合并休克或吸入性损伤的患者都存在着严重的缺氧,因此纠正缺氧是关键。应早期给予大流量氧气,一般6~8L/min以上,最好采用面罩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以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
2.2.3 补液的护理 补液是防治休克的重要措施,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为扩容治疗,另一条可输入血管活性物质及抗生素等。输液过程中应正确评估机体对补液的承受能力,一般高原地区24h补充的电解质或平衡盐液量约相当于估计失水量的1.5~2倍 [3] 。以7.5%的氯化钠溶液为首选,其用量较小,血压恢复快。同时为防止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应注意调整输液的速度,可分阶段进行:开始时予快速补液扩容;然后边补边看,根据尿量、中心静脉压、血压等指标适时调整输液速度;待血压、尿量正常,休克基本纠正后放慢输液速度,并适当使用利尿剂、甘露醇、西地兰等药物,防止心肺脑功能不全。
2.2.4 瘢痕的防治与护理 治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及时妥善处理创面,有效控制感染,对于深度烧伤创面尽早手术植皮封闭创面。创面愈合后可使用弹力套或绷带压迫,也可在瘢痕内注射康尼克通或行放射治疗,均有助于抑制瘢痕增生。应及早要求病人行功能锻炼,以减少瘢痕挛缩。
参考文献
1 俞祥海,张永刚,谢家雄.青藏高原地区892例烧伤病人临床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08-210.
2 胡文刚,邓朝东.高原地区258例烧伤诊治体会.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2):140.
3 杨川莉,牛文忠.高原地区作战卫勤保障及训练.解放军卫勤杂志,2003,1:25.
作者单位:856000西藏山南解放军第41医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