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浸浴治疗烧伤康复期微循环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1-06-30 浏览次数:521次
作者:王永满 冯玉柱 张景华 邓刚 作者单位:063001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关键词】 烧伤,整形
研究表明,中重度烧伤后不单是创面本身微循环有改变,而且远隔部位也存在微循环的变化[1]。康复期的治疗手段繁多,但是对于康复效果的观察手段及指标并不多见。浸浴治疗是对康复期患者的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足甲襞微循环(FNM)观测是一种直接、无创、简便的方法。现将于康复期经过中草药(中药组方为:荆芥、双花、野菊花、大黄、水蛭等)浸浴治疗的FNM观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浸浴组:选择入院后经我院我科系统治疗后的创面已完全封闭既往体健的患者40例,即行中草药浸浴3个月者,其中男38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4岁;烧伤面积36%~92%,平均烧伤面积58%。浸浴每周2次,室温28℃左右。本组患者至少有一侧足未烧伤,足无外伤及足癣。(2)对照组:选择既往体健,经系统治疗。创面完全封闭达0.5年以上且未经康复后系统治疗的患者。本组患者均为住院整形患者共40例,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6岁;烧伤面积32%~96%,平均烧伤面积61%,本组患者至少有一侧足未烧伤,足无外伤及足癣。2组年龄、性别比、平均烧伤面积比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测方法 (1)观测仪器:WX 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THI SHARP CCD137型黑白视频系统,XG 8型多媒体微循环图象处理系统。(2)测前准备:待测者左足均为住院复诊或将行整形者,各项检查均正常,室温保持在28℃,由专人负责观察,观测时间均为上午9:00~11:00。(3)观测部位:均为左足拇指甲襞。(4)观测指标及测量方法:按河北省烧伤研究所微循环室制定的FNM检测方法进行[2]。
1.3 统计学分析 毛细血管管襻数目、长度、直径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微循环清晰度、微血流速度、渗出、汗腺导管等,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NM形态学指标改变 2组清晰度、管襻数、输入枝和输出枝长度及襻顶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管襻畸形均以扭曲、枝片、麻花尖状等为主。畸形发生率浸浴组(畸形>30%者占56.4%)明显低于康复组(畸形>30%者占85.7%)(P<0.05)。
2.2 FNM流态指标改变 2组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微血栓有显著差异。
2.3 FNM襻周状态指标改变 依据河北省烧伤研究所制定的FNM管襻周围渗出的分级标准,本组襻周渗出观测结果见表1。浸浴组襻周渗出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2。 表1 烧伤康复期FNM襻周渗出的改变表2 烧伤康复期FNM汗腺渗出的改变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不但有皮肤的损伤,其内脏器官也有损伤。临床创面虽愈合,但并不代表其疾病痊愈。其受损愈合的皮肤及其内脏器官要通过长时间的恢复及调整才能得到恢复,其恢复的时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其创面愈合多以瘢痕愈合为主。瘢痕增生引起皮肤和关节功能障碍,并且瘢痕有瘙痒疼痛等症状。有研究证明烧伤患者各个时期微循环均有其特征性的改变[3,4]。在烧伤康复期,其微循环主要表现为汗腺导管数、畸形管襻数及襻周渗出均有增多。
本研究证明,在烧伤康复期进行系统的中药浸浴治疗,管襻清晰良好、管襻数目增多、长度增加、管径增大、血流速度加快,且红细胞聚集减轻等。另外通过中草药浸浴后瘢痕的疼痛或瘙痒症状较未经治疗的患者明显减少。且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也较康复组有所减短。通过我们的实验表明,中草药浸浴能改善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期的微循环。可能为中草药中含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成分,改善并促进功能康复[5]。微循环监测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通过中草药浸浴改善微循环的具体机制及能否促进内脏功能早日恢复,缩短康复时间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庆富.烧伤微循环.微循环技术杂志,1994,2:221 223.
[2] 张庆富,翟君鹤.严重烧伤儿童足甲襞微循环襻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微循环,1999,3:30.
[3] 冯玉柱.张庆富等烧伤休克患者微循环改变.微循环技术杂志,1994,2:151 155.
[4] 赵克森.烧伤微循环—烧伤皮肤微循环的变化.中华整形烧伤杂志,1987,3:55.
[5] 赵克森.虎杖对烧伤后皮肤微循环的影响.解放军医学杂志,198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