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休克期混合液体疗法
发表时间:2011-06-10 浏览次数:520次
作者:柯建敏 边贝奇 作者单位:245000 黄山市人民医院烧伤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对小儿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治疗。 方法 对1998~2008年76例小儿烧伤10%以上、年龄5岁以下、伤后6小时以内入院患儿行混合液体疗法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仅4例出现高热惊厥,对症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均获治愈。 结论 混合液体配制合理,有效的补液能够防止休克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小儿烧伤;休克;液体疗法,混合
小儿烧伤十分常见,因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相对血容量少、调节机能及对液体丢失耐受性差,休克发生率高。我院十年来烧伤面积在10%以上、年龄5岁以下、伤后6小时以内入院患者共计76例,进行混合液体疗法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54例,女性22例;年龄组1周岁以下9例,2岁15例,2~3岁34例,3~4岁11例,4~5岁7例。烧伤原因以热液烧伤为主,共 61例,火焰烧伤15例;烧伤面积最大 61% ,Ⅲ度面积 33%,平均烧伤面积为 26%。入院时已发生休克者10例。
1.2 补液治疗方法
1.2.1 混合液体成份 晶体液:10%氯化钠液加入5%葡萄糖液,配制成晶体、水份混合液(以0.9%氯化钠计)。胶体液:在清蛋白(或血浆,以血浆渗透压计)中加入5%葡萄糖,配制成胶体、水份混合液。
1.2.2 混合液体输入量 第一个 24 h晶、胶体总量平均 2.54~3.33 ml·1%TBSA-1·kg-1,其中胶体量平均 0.75~1.05 ml·1%TBSA-1·kg-1,与晶胶比值为2∶1,伤后8 h内补入总量的1/2。水份按<2岁100 ml·kg-1,2~5岁按80 ml·kg-1均匀输入。第2个 24 h补液量为第一个补液量的 1/2~3/4,晶胶比值仍为2∶1。
1.2.3 混合液体输入速度 维持尿量为1~1.5 ml·kg-1·h-1为度。当补液量已足,尿量偏少时,适当使用甘露醇(5 ml·kg-1)。补液期间常规使用甲氰米呱(0.1~0.2g/d)。
2 结果
血生化检查,76例患儿中69例电解质基本正常,7例钾浓度偏低,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
尿量平均1.19 ml·kg-1·h-1,4例(年龄2岁以下)出现高热惊厥,经解痉、降温、脱水等处理后平稳。10例入院已休克的患儿,均在8~10 h内休克状态缓解,其余患儿24 h内未出现休克症状,结果全部治愈。
3 讨论
小儿烧伤面积≥10%者,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烧伤治疗的首关,目前补液复苏方法是胶、晶液交替,并体现出早、快和足的原则,尽早尽快的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轻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时间,能有效地减少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
本组患者采用混合液体输注,用10%氯化钠或清蛋白加入葡萄糖液中形成混合溶液交替输入;或分次交替输血浆与电解质葡萄糖混合溶液,量和速度以尿量多少为依据,避免在短时间内用同一种液体大量输入,可有效地防止休克及脑、肺水肿发生,并能较好地维持电解质平衡。
小儿患者对渗透压变化耐受度小,易受渗透压的改变而影响,出现休克度过不平稳或延迟复苏,而混合液体疗法在治疗中能有效地保持渗透压的平稳。
有研究表明7岁以下儿童休克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1]。本组患儿补液量与同行实际补液量相符合[2~4],但较第三军医大学小儿补液公式明显增多。
尿量反映肾灌流情况。烧伤后肾血灌流量较早的受影响,尿量能反映内脏血液灌流情况,在基层医院不具备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情况下,观察尿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指标。尿量维持在1 ml·kg-1·h-1,提示肾血流量正常,本组患者尿量平均维持于1.19 ml·kg-1·h-1,较好地预防休克的发生。
重度烧伤患儿易发生心功能不全。补液总量要合理,输液速度要均匀,避免超负荷或短时间内补液过量。短时间内单纯大量输入水分或大量盐水均可引起脑、肺水肿,短期大量输入全血、血浆或蛋白,可导致心衰[4]。
最近对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报道明显增多,重度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各组织器官水肿,补液过量或单位时间内补液过多及电解质比例失调有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易出现腹腔积液,积液达一定量时可致腹腔压力增加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休克度过不平稳、低血容量、脓毒血症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易被认为是休克未能纠正,血容量不足,而过度补液导致治疗失败[6,7]。本组病例未有发生。
【参考文献】
[1] 詹剑华,钱华,严济,等.影响烧伤休克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烧伤杂志,2006,22(5):340-342.
[2] 刘晓红,姜凝,谭策,等.小儿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55(1):107.
[3] 郭振勇.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思考.中华烧伤杂志,2005,21(5):321-323.
[4] 田社民,牛希华,马文元,等.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多指标监测.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1):126-127.
[5] 何庆忠,何家乐.小儿休克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1(7):657.
[6] 关伟艳,王忠堂,蔡宝仁,等.危重烧伤婴幼儿腹腔间隙综合征的临床干预.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 716-1 717.
[7] 邹勇,刘兵,唐小勇,等.六例小儿严重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治疗.中华烧伤杂志,2008,24(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