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脊髓炎24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28 浏览次数:466次
作者:沈莉,杨林,田仰华 作者单位:230022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肿瘤科,神经内科(田仰华)
【摘要】目的了解放射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放射性脊髓炎的潜伏期、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后效果。 结果 放射性脊髓炎男性多于女性,在51~60岁多发。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进展型病程(79%),平均潜伏期为 25.3个月。症状以感觉症状最多(92%),其次为运动障碍(67%)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32%)。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横贯性脊髓损伤(58%)。MRI多表现为脊髓肿胀,T2信号异常(67%)。脑脊液检查多数正常(83%),少数轻度蛋白升高和细胞数升高。综合治疗后约半数患者可获临床改善。 结论 放射性脊髓炎多表现为慢性进展型病程,完全或不完全横贯性脊髓损伤。
【关键词】 放射性脊髓炎,临床特点
放射性脊髓病(radiation-induced myelopathy,RIM)是由放射线所致的脊髓损害,多见于头颈部及躯干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1]。多数放射性脊髓炎在神经内科就诊,其放射治疗后发病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多变,临床容易误诊。现将我院24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为1994年至2008年在我院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发病年龄22~70岁, 以51~60岁者最多(13例,54%)。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食管癌均采用钴60或6 mv X线放射治疗,常规三野外放射照射,肿瘤剂量1.8~2.0 Gy/次,1次/d,5 d/周,总剂量60~70 Gy。其中胸前野垂直照射36~40 Gy,后野同中心避开脊髓照射20~24 Gy。
1.2 临床表现 放疗后出现脊髓受损症状的潜伏期为6~52个月,平均 25.3个月。起病形式:急性2例,亚急性3例,慢性19例。损伤部位:脊髓受损平面与脊髓受照平面吻合,其中颈段脊髓5例,胸段脊髓19例。患者首发症状以感觉障碍最为常见(22例,92%),患者多以手足麻木或针刺蚁走感等主观感觉症状首发,逐渐出现感觉减退、肢体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脊髓实质性损害症状。24例患者中出现无力症状者16例(67%),大小便障碍者9例(38%),表现典型或不典型的脊髓半切征7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例,完全或不完全横贯性脊髓损伤者14例(58%)。实验室检查:腰穿奎根试验均通畅.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4例,正常20例(83%)。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2例,正常22例。
1.3 影像学检查 24例患者均进行了MRI检查。病灶部位在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可见脊髓轻度肿胀, 其中仅T2加权像有异常信号表现的16例(67%),经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1个月后脊髓肿胀消退12例。其余8例表现为脊髓萎缩。
1.4 治疗及预后 早期以减轻水肿、抑制免疫反应及改善血液循环为主,主要药物为糖皮质激素。恢复期则以促进神经修复为主,主要药物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药物等。本组患者在发病后以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价。肌力增加2度为明显改善,肌力增加1度为改善。经过综合治疗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54%),其余11例综合治疗后临床无改善,8例脊髓萎缩者均无改善。
2 讨论
RIM于1941年由Ahlbom首先描述。国外有关RIM发病率的报道为1.2%~28.5%[2],差别较大,其发生率受原发肿瘤、受照剂量以及患者对射线的个体敏感性和生存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关[3]。近年来随着国内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及普及,有关RIM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尚缺乏大样本的发病率报道。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目前主要有三种学说:① 放射线直接损害学说。该学说认为RIM是由于射线直接损伤受照神经细胞,导致其变性及脊髓肿胀。本研究中患者早期MRI显示脊髓肿胀可能为射线直接损伤有关,同时研究表明,RIM的发病率与接受照射剂量正相关,亦支持了该假说。但该假说无法解释患者为什么往往在较长的潜伏期之后发病的现象。② 血管损伤学说。该学说认为放射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坏死、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坏死。本组患者中,3例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有力证明了RIM患者存在血管损伤,同时基于该假设,改善脊髓血液循环的治疗有效,也间接支持了该假设。③免疫机制学说。放射线作用于神经组织,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水肿、脱髓鞘或坏死。患者发病与接受照射时间的潜伏期可以通过免疫学说很好地解释。近年来有关T细胞亚群等研究表明RIM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以及早期激素治疗有效,这些都支持了免疫机制学说[4]。
RIM的临床多为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呈进展性。发病部位和照射部位一致,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不典型的脊髓局限损害。病程中患者可表现为脊髓损伤平面的上升,严重者可累及延髓。临床首发症状多为感觉症状.可为感觉减退或(和)感觉异常(本组22例.92%),多数有肢体瘫痪(本组16例,67%)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本组9例,38%)。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4型:① 早期短暂型。放射治疗后经较短的潜伏期发病.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几个月后症状消退。该型患者症状短暂轻微,临床极易漏诊。本组2例,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② 下运动神经细胞疾患型。放射线损伤相应的下运动神经细胞,表现以肌萎缩为主。本组3例。③ 急性截瘫型。可能是放射损伤致脊髓营养血管闭塞引起。本组1例。④ 慢性进展型。此型最多,潜伏期长,起病隐匿。本组19例,平均潜伏期为25.7个月。
放射性脊髓病的诊断依据包括:① 有肿瘤放射治疗史,且脊髓包括在放射野内,照射剂量大于40~45Gy,潜伏期大于6个月。② 脊髓受损症状、体征,并与脊髓MRI显示的病变改变范围基本一致。③排除其他病因,如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进行脊髓炎、脊髓空洞症等疾病[5]。X线检查、椎管造影、CT对本病无直接诊断价值。
RIM诊断主要依赖MRI检查,RIM的MRI表现有以下主要特点:① 脊柱椎体骨髓脂肪重新分布,正常与异常椎体之间出现“分界线”。② 脊髓病变的MRI改变呈连续性多节段,仅轻重程度不同。③ 早期显示为脊髓增粗,后期脊髓大小正常或变细萎缩,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④ 增强MRI显示斑点状或环状强化,脊髓水肿,液化或囊变则不明显。需要鉴别的有病毒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脊髓炎为感染性疾病,常有发热病史。多发性硬化具有缓解-复发的病程特点,多伴有脑白质及视神经损害[6,7]。PET对RIM的诊断价值不肯定[1]。
RIM治疗的关键在早。RIM的早期病理改变主要是脊髓水肿、脱髓鞘以及神经细胞变形等,早期治疗大剂量的激素和大剂量的B族维生素,辅以脱水、改善微循环等,急性起病早期予以综合治疗者临床多改善。晚期病理改变则是以脊髓坏死、胶质细胞增生以及脊髓萎缩等为主,治疗难以收效[6,7]。有报道显示,高压氧综合治疗可以缓解RIM临床症状进展[8],PET检查发现RIM的代谢增强与其功能恢复有关[1]。
【参考文献】
[1] Esik O, Emri M, Csornai M, et al. Radiation myelopathy with partial functional recovery: PET evidence of long-term increased metabolic activity of the spinal cord. J Neurol Sci, 1999,163:39-43.
[2] Crossen JR, Garwood D, Glatstein E, et al. Neurobehavioral sequelae of cranial irradiation in adults: a review of radiation-induced encephalopathy. J Clin Oncol, 1994, 12(3): 627-642.
[3] Rampling R, Symonds P. Radiation myelopathy. Curr Opin Neurol. 1998, 11: 627-632.
[4] 阮怀中.放射性脊髓病.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0, 7(2): 67.
[5]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57.
[6] 李文健, 裴海涛. 放射性脊髓病临床研究进展.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4, 40: 371-372.
[7] 李扬波,李霞. 放射性脊髓病临床与MR1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462-463.
[8] 李德志, 李宁. 颈胸段早期放射性脊髓炎高压氧综合治疗分析. 重庆医学, 2006, 35(19): 1 731-1 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