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矩形瓣法整复埋没耳畸形
发表时间:2011-02-16 浏览次数:551次
作者:吴卫华 作者单位:310003 杭州建国医院
【关键词】 应用矩形瓣法 整复 埋没耳畸形
埋没耳包括由先天发育畸形及瘢痕挛缩引起的耳廓畸形,又称隐耳畸形,均主要表现为耳廓的上半部分埋没在颞部皮下,但可被施力牵出,而失力后又回到原先的形态,这种埋没状态不仅使患者无法戴眼镜或口罩,而且也是一种美容缺陷。无论是先天性还是瘢痕性患者一般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 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作者应用矩形瓣法修复埋没耳畸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共19只耳。男9例,女3例;年龄3~27岁,平均9岁。其中双侧7例,单侧5例(含2例烧伤瘢痕性埋没耳)。所有患耳均可用力牵拉复位至正常大小形态及颅耳沟。
1.2 手术方法
成人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儿童在全麻下手术。将患耳的上半部从头皮中牵出,使之成为正常大小和形状,找到耳后皮肤牵拉耳廓张力最大处,以此为中轴。在中轴两侧,前方设计用以推进的矩形皮瓣S,后方设计用以向上、下旋转的三角瓣T(顶角45°)及U(顶角90°)。各瓣边长取等长,为1.5cm。要求将S瓣边长ab设计在中轴的适当位置。由于中轴位置以及各患者具体情形不同,设计的“三瓣”也略有差别。按设计切口切开皮肤,游离皮瓣。对于耳横肌、耳斜肌的短缩处切开分离松懈,并切开松懈耳上肌纤维组织,使耳廓恢复至正常位置,不再上缩。对于瘢痕性隐耳,需充分松懈深层挛缩组织,在深筋膜浅面分离形成皮瓣。最后,推进S瓣,分别向上、下旋转T、U瓣,调整后缝合。
2 结果
所有患者皮瓣均未出现血运障碍,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颅耳沟成形好。随访6个月~2年,患耳功能和外形均令人满意,未见手术耳再次埋没现象。
3 讨论
埋没耳是耳廓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或瘢痕性挛缩畸形,以先天性畸形多见,发生率为1/400[2]。畸形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约为2:1;右侧多见,左右侧之比约为1: 2,双侧畸形者约占40%左右。轻度埋没耳畸形者,仅耳廓上部皮肤短缺,耳软骨的发育基本上不受影响;重度畸形者,除皮肤严重短缺外,耳廓上部的软骨也明显发育不良,表现为耳轮部向前卷曲、舟状窝变形、对耳轮亦常屈曲变形等。先天性埋没耳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如胚胎发育不良学说、子宫内机械压迫学说以及耳部肌肉异常学说等[3]。瘢痕性埋没耳畸形则由耳颞皮肤损伤,瘢痕挛缩导致外耳紧贴颅壁所致。对于1周至6个月之间轻度的先天性畸形的婴儿可试用非手术治疗,即按患儿耳廓上部的形状制作特殊的矫正装置,然后将其固定于耳廓上部,使其保持持续牵拉状态,该处紧张的皮肤逐渐松弛,显露出正常耳外形[4]。中重度畸形、年龄较大以及瘢痕挛缩性患者则宜手术治疗。遵循以上原则的各种手术技术,如植皮术,V-Y皮瓣成形术、Z皮瓣成形术等各种局部皮瓣整复术,以及局部皮瓣和植皮术的复合方法,可获一定的治疗效果[1,2,5]。除了改良皮瓣边长,将其设定为1.5cm左右(5岁以后),以及皮瓣设计部位可能存在差别外,本法的其余设计与Hyakusoku(1987)的设计 基本相同。Hyakusoku报道用“矩形瓣法”为59例瘢痕挛缩、9例耳垂裂或者鼻裂,取得了比Z皮瓣改形等方法更满意的手术效果。作者在采用矩形瓣法整复埋没耳畸形中发现1.5cm左右是一个合适的皮瓣边长,能较好地利用水平向的皮肤组织延长修复患耳局部转瓣后的创面。
应用矩形瓣法行埋没耳整复术的优点在于:(1)利用水平方向的皮肤,来增加耳上后纵向皮肤量,且由于矩形瓣设计面积较大,增加的皮肤量较大,可满足修复纵向皮肤缺损的需要。据理论推算,矩形瓣法主轴延长率达边长的180%[5],而夹角为30°的Z成形术,主轴延长率为25%,60°的Z成形术为75%,90°的Z成形术为120%,双Z成形术为124%,五瓣成形术约为78%~86%。(2)皮瓣血运相对可靠。三Z成形术(六瓣法),其主轴理论延长率达180%,七瓣成形术也达180%,但在临床上,因其瓣数较多,夹角较小,难免可导致皮瓣坏死或部分坏死。本组患者中,皮瓣均血运良好,切口甲级愈合。(3)功能改善明显,外观自然,疗效稳定。并且由于术后张力方向改变为斜形,避免了垂直向直线的收缩。(4)本法设计简单、合理,易于掌握,避免取皮、植皮的繁琐,也避免供区遗留的瘢痕。(5)因烧伤引起的埋没耳,由于其局部皮肤薄而弹性较差,尽管亦可用本法进行有效的矫正,但与先天性埋没耳相比,其整复效果要略差一些。对于较严重的瘢痕挛缩性埋没耳畸形,即手法施力不能将耳廓牵出者,应采用植皮及其它皮瓣转移的方式进行,不宜勉强采用本法。
【参考文献】
1 Yotsuyanagi T, Yamashita K, Shinmyo Y, et al. A new operative method of correcting cryptotia using large Z-plasty. Br J Plast Surg ,2001 ,54 :20~24.
2 Cho BC, Han KH. Surgical correction of cryptotia with V-Y advancement of a temporal triangular flap. Plast and Reconstr Surg ,2005 ,115 :1570~1581.
3 Elsahy NI.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correction of cryptotia. Ann Plast Surg,1989 ,23 : 66~73.
4 Tan ST, Shibu M, Gault DT. A splint for correction of congenital ear deformities. Br J Plas Surg , 1994 , 47:575~578.
5 Hyakusoku H,Fu miiri M. The square flap method. Br J Plas Surg ,1987,40: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