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植修复踝周皮肤缺损肌腱骨外露体会

发表时间:2010-04-15  浏览次数:560次

  作者:聂新富,李晓虎  作者单位: 048000 山西晋城,晋城市人民医院骨科

  【关键词】 蒂组织

  因外伤引起踝关节周围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或外伤后创面感染引起皮肤缺损,肌腱骨外露,临床常见。在处理上较困难,处理不当往往造成踝关节功能障碍。自2000年以来,我院采用腓肠神经供养动脉为蒂的小腿后侧皮瓣,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足背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修复踝周创面26例。皮瓣全部一次成活,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男21例,女5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37岁。致伤原因:自行车、摩托车绞伤6例,车祸伤7例,医源性损伤5例,足跟部褥疮4例,烧伤4例。急诊修复3例,择期修复23例。利用腓肠神经供养动脉为蒂修复9例。胫后动脉为蒂修复11例,足背动脉为蒂修复6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创面的处理 急诊手术:创面用肥皂水刷洗3遍,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创挫伤的皮肤及软组织,修复损伤的肌腱等。择期手术:术前2日应用抗生素静滴,创面用抗生素换药2次。术中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缘皮肤切新,皮下游离0.5cm,刮除肌腱表面的黑痂,去除坏死的骨膜,使创面肉芽新鲜。

  1.2.2 皮瓣的选择 根据创面所需皮瓣的大小,蒂部隧道的长度,所需皮瓣的厚薄以及蒂部转移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带蒂皮瓣。

  1.2.3 组织瓣的设计与切取 选择好皮瓣后,以点线面的原则设计皮瓣。切取时要注意层次。紧贴深筋膜下锐性分离,保证深筋膜与皮瓣皮下组织相连。切取的皮瓣要检查周边血供情况。蒂部设计要保留足够的长度,根据蒂部转移条件可行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充分保证蒂部血运的通畅。

  1.2.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扩血管药6天。口服阿司匹林1周,严密观察组织瓣的温度与血运,保暖保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3 结果 26例患者,经6个月以上随访。移植的皮瓣均一期成活。色泽红润有弹性。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其中:皮瓣明显臃肿9例,7例在患者要

  求下6个月后分2次行组织瓣皮下脂肪切除整形术,外观明显改善。

  2 讨论

  由于踝关节周围的解剖特点,一旦因外伤引起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感染引起肌腱骨外露很难自行修复。为了使踝关节功能不受影响,应尽早覆盖创面,积极早期行带血管蒂的组织瓣移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2.1 踝周创面修复皮瓣的选择 根据创面的大小,所需蒂部的长短,组织瓣的厚薄,创面的位置,并要考虑适用、美观等条件,选用合适的组织瓣。腓肠神经供养动脉为蒂的组织瓣,具有蒂长、切取皮瓣面积较大,供区隐蔽的特点。但蒂部因与筋膜切取,必须带皮肤走明道转移。造成外观臃肿、外形欠佳。可用于足跟部,踝关节后侧或小腿内侧创面的修复。胫后动脉为蒂的组织瓣,蒂部血管恒定,行走隐蔽,可用于踝前、踝上胫前及内外踝处创面的修复。足背动脉皮瓣较薄,血管恒定,但蒂部转移受限,可用于踝前、内外踝处创面的修复。通过26例踝周组织瓣的成功转移,认为此3种皮瓣完全可满足踝周皮肤缺损的修复。

  2.2 组织瓣的二期整形 皮瓣成活6个月后,局部血运已经建立。对于臃肿明显,影响穿鞋、美观的组织瓣,根据患者的要求可分2次行皮瓣皮下脂肪组织切除整形术,减少皮瓣的臃肿。切取皮下脂肪组织要保留筋膜血管网,以防皮瓣边缘坏死。

  2.3 转移方法 介绍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踝上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转移方法:将小腿内侧皮瓣完全切好后,皮瓣及蒂部经跟腱前与胫骨后间隙穿至小腿外侧,覆盖踝上外侧的创面。具有蒂部隐蔽,转移可靠,能够有效解决踝上小腿外侧创面的修复。

  2.4 带蒂组织瓣移植的优点 带血管或筋膜蒂的组织瓣移植成活率高,安全系数大,手术相对简单,操作容易。皮瓣血供好,抗感染力强。并能明显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创面的愈合,是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首选的修复方法。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