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23 浏览次数:574次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作者:毛路,沈忆新,桂召柳,郭哲,赵广超,王辉,权良忠,童 立,陈辉海 作者单位:(1.皖南医学院附属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芜湖市九华山路231号 241000 ;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 【摘要】 [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手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7~69岁,平均41岁,新鲜骨折25例,陈旧骨折5例。采用“T”钢板固定内固定23例,钢板结合克氏针固定7例。[结果]随访11~40个月(平均28个月),掌倾角、尺偏角、腕掌关节半脱位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优21,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掌侧Barton骨折手法复位容易,外固定维持复位位置较难,应早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Barton骨折; 内固定; 掌侧钢板 掌侧Barton骨折的发生率约占桡骨远端骨折的1.3%,由于该骨折在临床上少见,对其创伤病理、诊断及治疗原则认识不足,容易误诊,由此又反复采用手法复位等保守方法来治疗,并发症较多见。自1996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治疗Barton骨折50例,对资料完整的30例掌侧Barton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7~69岁,平均41岁,新鲜骨折25例,陈旧骨折5例。采用单纯“T”钢板固定内固定23例,钢板结合克氏针经皮固定7例。致伤原因:跌伤16例,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合并伤:右股骨干骨折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右舟状骨骨折1例,左腓骨骨折1例,正中神经有卡压症状3例,同侧肱骨干骨折1例。 1.2 手术方法 切口呈锯齿状跨过腕横纹,沿桡侧腕屈肌表面向近端切开,显露桡骨骨折端,纵向牵引下,腕关节过伸、撬拨复位骨折块并用克氏针暂时固定,部分骨折不稳定者可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注意恢复桡骨的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有正中神经症状者则行腕管减压。安放钢板C型臂X线透视确认满意(图1~3),放置引流,关闭切口。 图1 Barton骨折 图1a 手术前X线片 图1b 术后8周X线片 图1c、d 术后8周腕关节背伸、掌曲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简介:毛 路,(1979-),男,安徽砀山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创伤骨科及脊柱脊髓疾患,(电话)0553-3909166,(电子信箱)maolu9999@sohu.com.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药物,并根据骨折固定稳定程度予以短臂石膏托固定,并将患肢悬吊于输液架上以消除手腕部及前臂创伤性组织水肿。术后24~48 h根据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开始指间关节、腕部、患侧肩肘关节功能锻炼,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2 结 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后2~3 d在医生指导下功能训练,随访11~4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摄X线片提示:掌倾角7°~15°、尺偏角16°~28°、桡骨无轴向短缩,腕掌关节恢复解剖关系。腕关节功能按照Gar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优21,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3 讨 论 掌侧Barton骨折是指桡骨远端经关节面骨折合并桡腕关节向掌侧脱位或半脱位[1]。桡腕关节向掌侧半脱位时均伴有月骨向掌侧的过度移位,可损伤桡腕关节背侧韧带,严重破坏桡腕关节稳定性。此外,由于桡骨远端前倾角的存在,故掌侧Barton骨折时易腕骨脱位或半脱位,当腕部的肌肉收缩时,骨折线与桡骨纵轴几乎平行,骨折块得不到骨折近端的纵向支持,有轴向及掌侧移位趋势[2]。 本组资料男性患者占70%,平均年龄41岁,致伤因素多为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伤,说明掌侧Barton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所致。同时,患者多系青壮年,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值较高。本组5例陈旧性骨折因手法复位后摄片位置满意,但2周后再次摄片时出现骨折明显移位,也提示该损伤保守治疗的缺陷。根据本组临床资料认为以下情况亦可选择早期开放复位钢板固定:患者年龄较轻,期望值较高;合并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者;多发伤患者;掌侧骨折块涉及关节面大于1/2者或骨折块为粉碎者;伤后时间较短的Gustilo分型为Ⅰ、Ⅱ型的开放骨折;保守治疗失败者。 研究发现桡骨远端骨折块的血运主要来自背侧,掌侧入路可减少对其血运破坏;此外,桡骨掌侧面骨床平坦,易于安放钢板,符合张力侧固定的原则;旋前方肌等软组织可覆盖钢板,避免了内置物对屈肌腱的干扰,利于早期功能康复。桡骨短缩是影响腕关节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献[4]认为当桡骨短缩4 mm时,尺骨所承受的载荷增加40%,改变了腕关节的载荷传导,造成软骨退变,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早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术后功能康复,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作者同意Wright等提出了AAV原则,即尽量使用掌侧切口、掌侧钢板或螺钉,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1] 毛 路,沈忆新,郑祖根.Barton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125-126. [2] 汤呈宣,杨迪生,吕荣坤,等.Barton骨折手法复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2:1122 -1124. [3] Knirk JL,Jupiter JB.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end of the radius in young adults[J].J Bone Joint Surg(Am),1986,68:647-659. [4] 汤骏,高伟阳,徐华梓.桡骨远端骨折影像学测量指标与近期疗效关系[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8,2:69-71. [5] 杨明,张殿英.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估方法及预测疗效的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6: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