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自体微粒皮移植在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1-25  浏览次数:642次

作者:王伟琴,黄宇伦,程怀正,刘潮波,陈娟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烧伤科,广东湛江 524037

【摘要】 目的:观察自体微粒皮移植在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自体微粒皮加异体皮或异种皮修复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48例。结果:48例大面积Ⅲ度烧伤患者中46例存活,除1例因坏死组织未彻底切除致微粒皮成活率差外,余45例微粒皮成活及覆盖创面比均在95%以上。随访1.5~2 a,愈合的创面平整、光滑、瘢痕增生较轻、有弹性。结论: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效果良好。

【关键词】  重度烧伤;切痂创面;微粒皮

  Application of automicroskin on escharectomy after large area of deep burns

  WANG Weiqin , HUANG Yulun, CHENG Huaizheng, LIU Chaobo,CHEN Juan

  (Department of Burns,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Zhanjiang 524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utomicroskin on escharectomy after large area of deep burns. Methods: Automicroskin and alloskin or xenoskin grafting was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of deep burns undergoing escharectomy. Results: Fortysix patients survived. Survival rate of automicroskin grafts was 98% (45/46). After 1.5 to 2 year followup, the healed wound was smooth, elastic and less cicatricial. Conclusion: Automicroskin grafting is feasible for  escharectomy after large area of deep burns.

  【Key words】 deep burn; escharectomy; microskin

  在修复领域中常遇到皮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后形成大范围皮肤缺损,给创面修复带来很大困难。1998年6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对自体微粒皮代替自体小皮片移植修复方法作了一些改进,并以此法治疗了Ⅲ度烧伤切痂创面48例,现将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2~52岁,烧伤总面积56%~98%,平均(78±22)%,Ⅲ度面积22%~85%,平均(50±21)%。首次切痂部位为四肢、臀部,面积约16%~40%,手术时间(130.6±63.2)min,受皮面积和供皮面积之比为(10~13)∶1,手术在伤后3~6 d进行。切痂部位如下:四肢13例,双下肢+单上肢13例,双下肢9例,双上肢6例,单一下肢5例,双下肢+臂部2例。

  1.2   方法    对大面积Ⅲ度烧伤创面进行切痂去除坏死组织,形成新鲜创面,止血,用生理盐水湿敷或暂时包扎。根据创面大小[按供受区比例1∶(10~13)]在头部或其它部位取刃厚皮(0.2~0.3 mm),首先考虑取头皮为供皮区,供皮区(头部)打包包扎。将复温后的异体皮用0.075%洗必泰溶液浸泡消毒,用鼓式取皮机再次制薄为约0.5~0.7 mm厚,试样(小块皮先数块拼接后试样,大块皮直接试样)。根据每个肢体创面剪成相应大小,用尖刀戳5 mm左右的引流孔,间距3 cm左右。将游离自体刃厚皮放在小(50 mL)不锈钢量杯中再剪成小于1 mm3微粒皮,使用植微粒皮专用器材(方盘、不锈钢网筛、绸布等),取适量微粒皮放在绸布上,轻轻拔开微粒皮,并轻轻摇动不锈钢网筛,使微粒皮均匀漂浮在绸布上,再将绸布及微粒皮贴在预先准备好的大张异体皮或异种皮肉面上,牵开绸布制成自体异体(异种)混合皮备用。将带微粒自体异体混合皮移植到创面上,用丝线缝合并加压包扎固定。术后5~7 d打开包扎敷料换药,同时观察异体皮情况,如有皮下积血积液应及时处理,并改用薄层纱布包扎,热吹风护理,7~10 d去除植皮区敷料继续热吹风护理。创面愈合后为防瘢痕形成,局部外贴瘢痕贴或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

  2   结果  

  48例中,1例烧伤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在32 d死于肺部感染(合并有重度吸入性损伤),余46例全部存活,救治成功率为95.8%。46例中除1例因坏死组织未彻底切除致微粒皮成活率差外,余微粒皮成活良好,微粒皮成活及覆盖创面比在95%以上。个别病例残留少许肉芽创面经换药后全部愈合。微粒皮植皮创面愈合时间为26~45d。术后随访1.5~2 a,见愈合后的四肢皮肤呈灰褐色、平整光滑、有弹性、瘢痕增生较轻,四肢功能基本正常。

  3   讨论  

  严重感染是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主要来源于创面,Ⅲ度创面大量组织毁损、坏死,为细菌提供良好的培养基,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切除Ⅲ度烧伤创面,能从根本上阻断创面所引起的炎症介质、内毒素及细菌的入侵,从而起到防治SIRS,保护脏器功能而防治MODS的作用[1]。而且烧伤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的血浆样液体渗入到组织间隙内或体外,造成微循环障碍,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和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对组织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2]。必须有效覆盖创面才能保证不引起更严重的感染,最好的覆盖物就是自体皮肤。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往往自体皮源不足,严重影响其治疗。Ⅲ度切痂后若创面不能有效覆盖,大量创面暴露更容易引起感染,张明良等[3]首创自体微粒皮肤播散移植术,为解决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自体皮不足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已逐渐成为常用手术方法,此术式优点较多,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异体皮在创面上固定常出现松驰,工序复杂,手术时间长。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喷洒法移植微粒皮[4],此法的优点分布较直接涂抹法均匀,但均匀度较漂浮法差。我们对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创面应用自体微粒皮+大张异体(种)皮移植进行修复,同时对手术方法作一些改进,取得明显的效果。我们对微粒皮移植方法作了以下改进:(1)通过用0.075%洗必泰溶液浸泡异体皮,减少了术后创面感染率;(2)制薄异体皮使皮与创面的贴附能力增强,解决了因异体松散而引起的微粒皮分布不均的问题;(3)直接将剪为微粒的皮放在绸布上进行漂浮,相对缩短时间,且较均匀。本文治疗的48例中,46例存活,救治成功率为95.8%;愈合后的四肢皮肤平整光滑、有弹性、瘢痕增生较轻,四肢功能基本正常,效果令人满意。  

  皮肤沿其周缘进行扩展生长,皮片生长覆盖面积与皮片的边长总和呈正相关,当供皮面积确定后,皮片越小,其边长总和越大,扩展速度就越快。微粒皮比皮片更小,所以在创面的修复中利用率更高。 

   为确保微粒皮生长需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应首选头皮为供皮区,因为头皮较厚,取皮后不易损伤毛囊,而且可重复多次取皮而不留瘢痕,一般以0.2~0.3 mm厚度为适宜。(2)受区创面的处理,坏死组织必须切除干净,以保证基底部的血供良好[5],使受区创面为新鲜健康组织以利微粒皮成活。须彻底止血,如术中止血不充分,皮下血肿,可使微粒皮不能与创面接触而不能存活。(3)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加强营养,以利于使微粒皮的成活。  

  异体皮覆盖为自体微粒皮提供了最适宜的“创面微环境”,从而利于使微粒皮成活,使愈合后的皮肤平整、光滑、有弹性、瘢痕增生轻、无明显功能障碍,因自体微粒皮间距小,微粒皮融合后相互衔接紧密。

【参考文献】    [1]王永杰,汪昌荣,方林森,等.四肢一次性切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 38(4): 281282.

  [2]张树堂,牛希华,娄季鹤.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休克期切痂植皮[J].中华烧伤整形外科杂志,1998, 14(5): 338340.

  [3]张明亮,汪昌业,常致德,等.皮肤微粒播散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J]. 中华外科杂志,1986, 24(4): 219221.

  [4]谢卫国,王礼放,谭红,等.喷洒法皮粒播植术研究[J]. 中华烧伤杂志,2002, 18(1):2628.

  [5]郭文平,杨涛,阿克巴尔,等. 微粒皮移植的临床应用体会[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 26(1):8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