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心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1-03  浏览次数:436次

  作者:关念红,程敏锋,王相兰,胡三红,张晋碚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广东 广州 51063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对79例社区老年EH患者追踪心理干预1年半,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每半年对研究对象进行1次评定。结果 第一次随访干预组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的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高(P<0.01),第二、三次随访干预组各领域的生活质量都比对照组高(P<0.01;P<0.05)。干预组第一次随访时生理领域、社会领域生活质量较随访前下降(P<0.01),环境领域较随访前增高(P<0.05);第二次随访时的生理领域分值、社会领域分值较随访前下降(P<0.01,P<0.05),心理领域分值、环境领域分值较随访前增高(P<0.01,P<0.05);第三次随访时生理领域分值较随访前下降(P<0.01),心理领域分值、环境领域分值较随访前增高(P<0.01,P<0.05)。对照组各领域的生活质量3次随访期间与随访前相比都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 以社区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可改善老年EH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生活质量,心理干预,老年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临床医学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EH)治疗中的作用。目前关于心理干预对EH患者影响的研究只着重于降压疗效和情绪状况方面,而有关心理干预对EH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追踪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EH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社区提高EH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提供有益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6月前离退休的老人。入组标准:符合WHO EH诊断标准,及已临床确诊为EH正在服药者;年龄≥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获取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脑卒中发作史;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整群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干预组是中山大学的离退休老人,对照组为华南理工大学的离退休老人。干预组79例,男性41例,女性38例;年龄60~87(平均68.15±5.59)岁;工人11例,干部19例,教师49例;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8例,高中15例,大学及以上53例;已婚72例,离婚2例,丧偶5例。EH病程2~44(平均10.96±8.91)年。高血压程度:1级20例,2级26例,3级33例。药物指数(药物指数=10×患者的药物剂量∕每日最大剂量)0.29~20.0(平均6.87±4.89)。对照组5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60~87(平均67.50±6.68)岁;工人9例,干部14例,教师29例;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6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32例;已婚46例,离婚3例,丧偶3例。EH病程2~40(平均11.12±9.39)年。高血压程度:1级10例,2级17例,3级25例。药物指数0.63~32.50(平均7.81±6.3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EH病程、分级、药物指数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病程、血压、对疾病的认识、性格、家族史、药物指数(假设所有的降压药在最大剂量时有相同效应〔1〕)等;②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4个领域,涵盖了生活质量有关的24个方面的问题,按正向记分,每项采用线性评分法,最高5分,最低1分,即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2.2 实施方法

  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入组对象随访1年半,于2004年6、12月,2005年6、12月进行以上量表的评定,共评定4次。每次评定由患者在研究者指导下独立完成。

  1.2.3 心理干预

  干预方式:在2004年6~12月期间进行连续半年的综合性集体心理干预,如利用社区宣传栏、专家讲座等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连续6个月的个别心理治疗,每月一次,每次约20~30 min,每人派发宣传资料。干预内容:①认知干预:增强患者对EH知识的了解,正确面对疾病。改变其不正确的认识,转变其不利于防治的观念和态度,如要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一旦确诊需要终身治疗;不能血压一高就紧张,一降就停药,不正规治疗造成靶器官的损害而无法弥补等。②情绪干预:以心身医学的观点给患者讲解情绪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使患者了解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乐观对待现实,淡化对物质的需求,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幽默、升华、补偿等)降低或缓解心理应激中的消极因素。③行为干预:纠正A型行为,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如有氧运动,指导运动的时间、强度等。指导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及深呼吸放松等训练。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未完成1年半随访的脱落患者采用末次观察推进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进行数据处理。

  2 结 果

  生活质量4个领域得分随访前两组的差异不显著。对照组每次随访生活质量各因子得分都明显低于随访前(P<0.01或P<0.05)。干预组第一次随访时的心理领域分值较干预前增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生理领域分值、社会领域分值下降(P<0.01),环境领域分值增高(P<0.05)。在第二次随访时的生理领域分值、社会领域分值下降(P<0.01,P<0.05),心理领域分值、环境领域分值增高(P<0.01,P<0.05)。在第三次随访时的社会关系领域分值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生理领域分值下降(P<0.01),心理领域分值、环境领域分值增高(P<0.01,P<0.05)。第一次随访时干预组的生活质量分值均较对照组高,其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差异显著(P<0.01),社会领域差异不显著。第二次随访干预组的生活质量分值均较对照组高,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均差异显著(P<0.01或P<0.05)。第三次随访发现干预组的生活质量分值均较对照组高,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均差异显著(P<0.01)。

  3 讨 论

  EH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进行性心身疾病,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EH患者的生活满意度较差,生活质量较低〔2~4〕,主要表现在精力疲倦、消极感受、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及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机会和程度等4个方面〔5〕。

  对照组生活质量各因子的得分都是随访期间的低于随访前,而干预组则是随访期间的得分与随访前比较有增也有减。对照组的高血压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是因为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患者对自身的躯体状况的评价每况愈下。同时由于疾病导致社交活动减少,加上退休后生活单调,生活圈子狭窄,与外界接触减少,人际关系渐变疏淡,社会支持较前减少。

  本文结果显示,综合性心理干预可帮助老年性EH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疑虑,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很好地适应与疾病共同生活的现状。同时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控制情绪,放松训练,纠正不良行为,有助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从而促进血压的稳定,减轻疾病对靶器官的损害。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的生理领域得分均是随访期间的得分低于随访前,但干预组随访期间的得分要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心理干预可减少高血压老人的生理领域生活质量的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能使患者正确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EH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我纠正”不良认知与不良行为,稳定情绪,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有助于血压平稳,从而减轻疾病对躯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心理干预半年后随访发现干预组的心理领域评分与随访前比较无显著差异,随后2次的随访发现干预组的心理领域评分较随访前高;对照组心理领域方面的3次随访得分明显低于随访前;每次随访干预组的心理领域得分都高于对照组。这提示了心理干预可使高血压老人心理领域的生活质量不下降,甚至有所改善。说明长期的心理干预有助于调整患者对自身和疾病治疗的期望,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但短期的心理干预也可使老年患者心理领域的生活质量不下降。

  干预组第一和二次随访社会关系领域的生活质量较随访前低,第三次随访则与随访前无差异;对照组随访期间社会关系领域的生活质量均低于随访前,第一次随访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社会关系领域的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第二、三次随访时均是干预组高于对照组。这提示长期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恢复高血压老人社会关系领域的生活质量。干预组的环境领域的生活质量随访期间高于随访前,而对照组是随访期间低于随访前;随访期间环境领域的生活质量干预组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心理干预可提高高血压老人环境领域的生活质量。这可能是因为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有助于血压平稳,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情绪稳定,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使经济负担减轻。同时因定期对高血压老年患者的健康指导,也给患者的卫生保健带来便利。心理干预使患者意识到人际关系敏感易使自己处于负性情绪状态,对疾病的治疗不利,甚至导致病情恶化,心理卫生问题增加因而逐步转变处事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人际关系趋于协调,因而在社会关系领域方面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能够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能够使EH患者获益。因此,在社区对EH老年患者积极开展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改善预后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Michael J Flanigan,Oureoh T,et al.Dialysate sodium delivery can alter chronic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J〕.Am J Kidney Dis,1997;29(3):38391.

  2 张晋碚,关念红,唐济湘.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5):3324.

  3 苏景宽,王秉康,杨文清.高血压患者心理卫生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89.

  4 秦方,朱轼.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及药物干预影响随机双盲研究(1026例报告)〔J〕.高血压杂志,2000;8(1):4751.

  5 杨兴华,陈洪琳,于石成.北京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1;4(3):216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