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0-10  浏览次数:444次

  作者:常胜军  作者单位:河南鄢陵县中心医院 鄢陵

  【摘要】 目的 探讨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 治疗组38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硬膜外导管缓慢进入蛛网膜下腔3~5cm后拔出穿刺针,固定导管,导管末端接无菌瓶,持续引流,引流速度1~4滴/min,引流量度100~400ml/d。引流3~7d后拔管。对照组38例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38例,无死亡,住院最短4d,最长12d,平均8.5d;对照组38例,死亡3例,最短9d,最长30d,平均16d。结论 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能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治疗SAH的有效、安全和简便的方法。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引流,腰穿

  200501~200802我院开展了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此方法能迅速清除积血,明显缓解症状,减少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了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8例患者,男21例,女17例,年龄32~66岁,平均42岁;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32~66岁。均为首次发病,24h内入院。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符合SAH确诊条件[1],并以腰穿和(或)头颅CT证实。入院后24h CT检查排除血液及肿瘤疾病。有下列之一者不入选:(1)深度昏迷;(2)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者;(3)消化道大出血者。2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立即绝对卧床休息,吸氧,镇静,保持大便通畅,尤其是止痛治疗。应用脱水、止血剂、抗生素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尼莫通解除血管痉挛等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外进行持续脑脊液引流,高颅压明显者术前降颅压,且导尿排空尿液,应用强痛定100mg肌注,病人精神平稳后进行。(1)体位:蛛网膜下腔穿刺体位,取左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向胸部屈曲,腰脊部向后弓形,棘突间隙张开,腰部与床面垂直。(2)部位:常选腰3~4棘突间隙(此处蛛网膜下腔最宽),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连线与脊椎相交处为穿刺点,3%~5%碘酒及75%酒精严格消毒皮肤,铺孔巾。(3)方法:2%利多卡因局麻逐层浸润,持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进针,针尖稍向头侧缓慢刺入,穿过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继续推进时常有第2个“落空”感,提示已进入蛛网膜下腔。针尖进入后,拔针芯时一定要缓慢,若压力高者,半堵孔,控制滴速,缓慢放出CSF 6~10ml,后用硬膜外导管缓慢进入蛛网膜下腔3~5cm后拔出穿刺针,固定导管,用胶布循脊背正中贴牢,导管末端接无菌瓶,并用开关控制滴速,去枕平卧。(4)引流量控制: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多少(CT表现)头痛程度来调节,引流速度1~4滴/min,引流量100~400ml/d。引流3~7d后拔管。

  2 结果

  2.1 头痛消失时间 治疗组38例,无死亡,住院时间最短4d,最长12d,平均8.5d;对照组38例,死亡3例,住院时间最短9d,最长30d,平均16d。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意识障碍时间 治疗组2~7d内意识转清,对照组7~10d意识转清。

  2.3 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 治疗组7d内转清,对照组7~21d。

  2.4 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发生 治疗组未发生,对照组有8例血管痉挛,8例脑积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SAH是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严重,并发症多,国内限于条件限制,目前多保守治疗。致死、致残原因是由脑疝、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造成。主要危害:出血的占位压迫和机械牵拉,颅内高压,随之而来的是脑血管痉挛和脑脊液循环障碍,痉挛原因主要是蛛网膜下腔积血中的血小板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内皮素、缓激肽等多种活性物质[2]。氧合血红蛋白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使脑组织发生严重缺血或引起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原因,早期是脑基底池,第四脑室各孔淤积的血凝块阻塞正常循环,造成吸收障碍,随后血液致蛛网膜颗粒阻塞和粘连,甚至脑疝形成。而以上并发症发生,与出血量成正比关系,出血量越大则并发症越多,故清除血性脑脊液尤为重要。我们的经验:(1)严格选择适应证,除血液病、颅内肿瘤、穿刺点感染、抗凝治疗并发症等引起的SAH外,临床常见的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等所导致的非危重型SAH均可选择应用。(2)治疗时机选择也很重要,出血后72h内清除出血可有效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因此,本方法宜考虑在SAH 后1~3d内进行。(3)应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在生理状态下,成年人脉络膜分泌脑脊液的量是0.3ml/min,总量400~500ml/d,有文献报道,引流量宜在10ml/h。因此我们认为引流量平均在250ml/d(100~400ml/d)比较安全。引流速度可控制在平均3滴/min(1~4滴/min)。总之,通过本组分析,我们认为持续脑脊液引流治疗SAH,能迅速清除积血,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为SAH病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本方法简单易行,尤其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贾龙斌.脑腔室引流并腰穿脑脊液交换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临床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5):31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