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整复双层夹板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
发表时间:2014-08-26 浏览次数:834次
前臂双骨折是骨科常见类型,约占前臂骨折一半以上,常发生于青少年身上,多因直接、间接、扭转暴力损伤引起。其由于解剖生理的特殊性,损伤后易造成移位及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处理上难度较大。手法复位后固定的要点在于最大限度控制骨折端的相互靠拢及骨折断端的旋转,这样才能有效保持骨折端整复后的效果,预防固定后再度发生移位。我科采用手法复位后双层夹板方法固定方法治疗前臂双骨折,移位发生率明显减少,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采集2000年~2013年间有完整资料的前臂双骨折63例,其中男47例,女16例,年龄2.4~49岁,平均15.5岁。双骨折断端有明显移位37例,单骨移位26例。上1/3骨折13例,中1/3骨折23例,下1/3骨折27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或接近同一平面41例,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22例。伤后1d就诊52例,伤后3d8例,伤后5d3例。
1.2临床标准:有外伤史,患肢前臂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功能丧失,X线检查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1.3治疗方法:材料:内层夹板取材于市售医用橡皮纸筒2~4块,长约150px,宽约100px(视患者前臂适当增宽或减少)。外层夹板为医用木制夹板,板长短应为:尺侧上至尺骨鹰嘴,下达第5掌骨颈;桡侧上平桡骨头,下达桡骨前茎突平面;背侧上至鹰嘴突,下达超腕关节25px;掌侧上达肘横纹,下齐腕关节。手法整复:根据受伤机制,结合X线片,根据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方向及程度的不同,研究整复步骤,确定整复手法。(遵守上段先整复尺骨、下段先整复桡骨原则)。通常采用牵引旋转、成角顶折、夹板分骨、提按端挤、对扣捏合等手法,个别患者可行综合手法。固定方法:整复后通过手摸心会,初步判断整复效果。如外观无畸形,在助手维持牵引下,将预先摊好的消炎膏均匀地包绕整个前臂,绷带松松缠绕3~5圈。先将自制纸板放置于骨折端(一般情况下放置掌背侧2块即可),用胶布固定,再放置外层掌背侧夹板,最后放置桡尺两侧夹板。先捆中间布带,后捆两端布带,逐一调整松紧度,以上下移动25px为宜。术后复查X线检查,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本组所有病例中均未使用分骨垫,固定良好后曲肘90°,前臂中立位悬挂胸前。注意事项:抬高患肢,嘱抱拳、伸屈指关节。观察手温度、颜色、感觉情况,警惕发生缺血性痉挛及骨筋膜综合征。早期3~5d透视1次,发现移位时可用棉垫加压纠正。4~6周X线检查,视骨痂生长情况,去除夹板功能锻炼。
1.4治疗效果:依据疗效评定标准[1]:优:骨折愈合,肘合腕关节的伸屈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正常;良:骨折愈合,肘合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正常,前臂旋转范围丢失<25%;可:骨折成角畸形愈合<10%,肘或腕关节伸屈活动范围丢失<10%,前臂旋转活动范围丢失<25%;差:骨折成角畸形愈合>10%,肘或腕关节活动范围丢失>10%,前臂旋转活动范围丢失>25%。
2结果
本组63例全部复位成功,且多数为一次性复位成功,X线证实均达到解剖对位或近解剖对位。随诊3个月~2年,无一例有旋转功能障碍。
3讨论
前臂双骨折是一种很不稳定的骨关节创伤,在临床治疗中的困难在于手法复位,稳定性差。因骨间肌膜牵拉前臂旋转肌的牵张重力等因素,术后容易移位引起前臂的旋转功能障碍。治疗时强行将畸形矫正,使二骨远端在良好的对位对线条件下复合,才能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因此合理有效地外固定是保证非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尚天裕认为94%的桡尺骨干双骨折可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及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必要时予双层夹板固定[2]。在临床中发现固定早期部分病例出现骨折重新移位,究其原因是骨折局部极不稳定性,前臂不自主的旋前动作和前臂重力所形成的剪力对骨折端的影响是其主要因素。李远景认为:前臂小夹板固定于骨折端背侧放置纸压垫,有效防止骨折向背侧成角移位[3]。采用双层夹板固定,内层夹板对骨折端局部起到稳定作用,断端不容易移位。外层夹板更有效预防前臂的旋转移位,使骨间筋膜始终保持紧张一致的状态,消除不利于骨折稳定及愈合的因素,使骨折端在稳定的条件下愈合。此治疗方法简单有效,无二次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4参考文献
[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82.
[2]尚天裕.中国骨伤学(卷七)[J].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1-65.
[3]李远景.前臂下段双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1):39.
[收稿日期:2014-03-12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