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08  浏览次数:427次

  作者:刘立梅,张晓红,刘江涛  作者单位:吉林省电力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脑梗死,超声

  目前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1〕,且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无论颈动脉斑块位于何处,都可以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和脑梗死的风险。本文拟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预防、治疗方面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2008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患者,男67人,女33人,年龄44~88(平均69.5±9.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48例,男36人,女12人,年龄45~88(平均67.9±8.6)岁;非脑血管病患者52例;男31人,女21人,年龄44~81(平均68.6±9.1)岁。脑梗死的诊断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核实。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临床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查。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检测部位 使用美国HPSONO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常规探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检测:①血管内径;②观察有无斑块及其部位、大小、数目、回声特征;③管腔狭窄度。

  1.2.1 颈动脉斑块的判断标准斑块定义〔2〕 局部IMT≥1.2 mm;或比邻近部位厚0.5 mm;或≥邻近部位IMT值的1.5倍;或彩色图像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流缺损,缺损处面积≥10 mm。根据斑块超声特点及病理变化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四型。

  1.2.2 管腔狭窄的判断标准〔3〕 狭窄率=(血管最狭窄处管径/血管管径)×100,若同一血管内存在多处斑块或狭窄,计算时只考虑狭窄最严重的部位。依据颈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分为<30%(轻度)、30%~69%(中度)、70%~99%(重度)、无血流信号(闭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62.5%(30/48),其中扁平斑、硬斑、软斑、溃疡斑及血栓形成分别为4、11、10、2、3例,而非脑血管病组检出率为5.8%(3/52),其中仅检出扁平斑和硬斑分别为2和1例。两组斑块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颈动脉狭窄比较 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28例(58.3%),其中轻度狭窄为20例,中、重度狭窄分别为5例、3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2例(3.85%),均为轻度狭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

  3 讨 论

  据资料统计,CAS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更是密切相关,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有两方面:①斑块脱落形成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②狭窄远端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因为颈动脉狭窄越重,狭窄处血流加速度越快,远端血流下降越明显,所以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越严重。另外,狭窄段血流加速度越高,相对于斑块的血流切应力作用越大,越容易导致斑块表面破裂并形成新的血栓。栓子脱落后,若上述两种作用机制叠加,则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更加明显。荷兰鹿特丹Erasmus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称,无论颈动脉斑块位于何处,都可以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和脑梗死的风险。有学者认为斑块不稳定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4〕。尤其是弱回声斑块和非均质性斑块。斑块不稳定的内因主要是纤维帽厚度、偏心脂质核心大小和坚固性。此外,斑块内有无出血、斑块表面是否规则、有无溃疡及溃疡深度以及斑块增长速度均是影响斑块稳定性重要因素。一般认为,斑块内脂质核心占斑块体积的40%以上为软斑块。这种脂质核心占的成分越大,纤维帽越薄,就越易破裂形成血栓,从而引起脑缺血症状。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多发生在双侧颈总动脉膨大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主干。这些结果表明在动脉支持结构较差处、动脉反复弯曲处或动脉扩张处(颈动脉分叉)容易发生斑块,考虑与这些位置存在斑块形成的切应力因素有关。在动脉分叉处容易出现血流紊乱和切应力改变。导致内膜破坏、脂质炎性介质堆积,斑块形成。而斑块产生后引起的血流紊乱又会进一步刺激斑块生长〔5〕。本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其显示情况可作为综合判断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客观指标,发现不稳定斑块可采取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有症状者≥60%,无症状者≥70%)患者,应尽早实施动脉内膜剥脱术或介入治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

  【参考文献】

  1 卫 华,王拥军,颜振瀛,等.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079.

  2 华 扬,凌 晨,段 春.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检测分析和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8):58992.

  3 华 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67205.

  4 易兴阳,余昌明,潘光强,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4):210.

  5 Schminke U,Motsch L,Griewing B,et al.Threedimensional powermode ultrasound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J〕.J Neurol,2000;247:1061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