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27 浏览次数:676次
脊柱骨折,在骨科患者中,是十分多见的一类骨折疾病。其中,尤以胸腰段脊柱骨折发生的概率最高[1]。在骨科临床上进行定义,胸腰椎骨折属于严重不稳定性的骨折。一旦胸腰椎发生骨折,势必导致脊髓审计承受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导致正常的脊柱列线发生非正常的扭曲,同时激发脊柱在生物力学性能上发生恶性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会给患者带来十分剧烈的持续不断的生理疼痛。然而,由于医学上脊柱内固定方式的日益改善,医学人员已经对这种疾病有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并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运用脊柱三柱理论,进而不断改善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技术,最大程度地提高对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此类骨折患者的痛苦,促进他们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为探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具体临床效果,选择2009年9月~2012年9 月采用此治疗方法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对其进行术后回访,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3~57岁,平均41.5岁。具体骨折的椎体部位分别为:T9型 8例,L2型10例,T10型5例,T8型3例,T12型5例,L11型9例。在具体的临床表现上,23例患者没有明显的脊髓神经损伤,剩余17例患者均伴有明显损伤。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距离他们受伤之时,时间间隔2~3 d,平均2.5 d。
1.2 治疗方法:在实际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所有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同时让患者处于俯卧的姿势,便于手术进行。待麻醉成功后,经过后路入路,对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其中,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取俯卧位。麻醉成功后,行经后路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段骨折[2]。对所有40例患者采取常规方式,留置引流导管。手术顺利完成后根据实际引流管引流液体数量的具体情况,在48 h后,视具体情况,拔除引流导管。术后,所有患者均需要静卧休息3~4个月,才可以视情况尝试触地活动,并根据实际恢复情况,逐渐改变锻炼进度和强度。其中,下肢瘫痪的患者可以在床上由医务人员或经过指导的家人进行前期的辅助锻炼。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手术后半年,经过对所有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回访,发现,23例没有明显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中,椎高复位的患者有20 例,其中16例患者椎体高度恢复情况良好。17例有明显神经损伤的患者中,椎体高度复位的患者有14例,复位情况良好的患者有 3例。所有40例患者手术之后都没有发生螺钉断裂、移位以及骨折处发生感染的现象。
3 讨论
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有两种手术入路路径可供医疗人员选择,或是腰身前路,或是腰身后路。然而,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因为人的胸椎前部有人体的许多重要器官,生理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故而为手术的具体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手术进行的风险。由于这些实际因素的影响,这种腰身前路入路的手术路径不适用于实际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基层医院。故在实际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过程中,医疗人员大都采用后路入路的方式。在手术中,植入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3]。这种经过科学改进的方式,在实际临床治疗中,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经过实际临床治疗效果验证,采用后路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式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4]。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适合验证手术的患者病症,并在实际的临床手术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小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概率。采用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骨折处的复位质量,增强患处的固定强度,改变其应力分布,进一步促进患者骨折处的骨愈合。综上所述,采用后路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式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简化手术步骤,增强固定强度,提高骨折处的复位治疗,最大程度的改善椎体高度的恢复效果[5]。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术后的恢复进度,进一步改善恢复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重归正常的生活。
4 参考文献
[1] 王亚夔.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9,13(10):1246.
[2] 侯树勋.合理应用脊柱内固定减少术后并发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9,23(4):643.
[3] 袁 强,田 伟,张贵林,等.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0,26(4):217.
[4] 李剑勇,殷潇凡,夏江霓,等.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症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9,13(10):579.
[5] 李 晶,吕国华,王 冰,等.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固定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9,5(2):293.
[收稿日期:2014-03-20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