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血象异常3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1-09-29 浏览次数:414次
作者:刘东平 作者单位:412002(湖南•株洲)株洲市三三一医院精神心理科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血液检查,红细胞,血小板
1 病例资料
1.1 例1 男,44 a,住院号000457,会计师,未婚。主要病史:间发精神失常24 a。患者于24 a前无明显诱因缓起精神失常,表现为发呆、不语、不饮不食、不修边幅,时而无目的漫游。诊断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服用氯氮平治疗效果尚可,但患者单身生活,服药不规律,故反复多次住院。2000年2月~2008年2月曾先后住院5次。住院期间血液化验结果:红细胞(RBC)(4.88~6.62)1012•L-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0.0~71.0•FL-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277 g~307 g•L-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0.6 pg~24.9 pg,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均正常。肝、胆、胰、脾B超检查均正常。
1.2 例2 男,42 a,住院号032814,政工师,未婚。主要病史:间发精神失常17 a。1989年“6•4事件”时任某省高自联“宣传部长”,工作后缓起精神失常,表现为自言自语、无故自笑、乱写乱画、睡眠紊乱、脾气大、易激惹等。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服用氯氮平、舒必利、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尚可。因患者单身生活,服药不规律,故反复多次住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曾先后住院3次。住院期间血液化验结果:RBC(5.27~6.19)1012•L-1,MCV62.0~71.9•FL-1,MCHC270 g~313 g•L-1,MCH22.3 pg~23.8 pg,HGB、WBC、PLT及腹部B超检查均正常。
1.3 例3 男,40 a,工人,住院号038030,未婚。主要病史:间发精神失常18 a。患者于18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失常,表现为自言自语、无故发笑、生活懒散、劳动纪律松弛,认为医务人员要挖他的心肝肺。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长期收容治疗已15 a,长期服用氯氮平、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血象化验PLT(350~400)109•L-1,余无异常。一直嘱适当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未予特殊治疗,动态监测。
2 分析
病例1与病例2有以下共同特点:(1)青年男性;(2)未婚,单身生活;(3)有较高学历;(4)较长期RBC增高,且呈小细胞低色素型;(5)腹部B超正常。推测其血象如此的可能因素有:(1)与单身生活营养不规律有关,如缺乏铁锌等元素的均衡摄入;(2)可能与未婚男性雄激素分泌旺盛或失调有关;(3)是否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关,但未见相关报道。
例3中PLT多年增高,这一方面可能与其特异体质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其患精神疾病有关。我们知道血小板有“生化反应的器皿”之谓,许多精神病患者急性发作期PLT往往升高,但持续增高亦属少见。
3 文献复习
自20世纪80年代Soloman和Moos提出综合情绪、免疫和疾病三者关系的理论,强调了中枢神经系统和由其控制下的神经内分泌器官与神经递质的作用,心理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这门新兴的学科日益引起包括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免疫学家等的共同关注[1]。既往研究心理应激引起免疫功能改变主要聚焦于机体特异性免疫系统(白细胞免疫系统),自1981年美国学者Siegel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概念后,心理应激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也已初步得到一些学者证实,并成为新的一个研究视角[2]。
【参考文献】
[1] 侯公林.心理神经与心理递质[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3):63
[2] 郭锋,钱宝华,张乐之.现代红细胞免疫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34~42,1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