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604次

三踝骨折在临床上又被称为Cotton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1]。如不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容易引发关节炎、关节稳定度下降、二次骨折等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是常用的治疗各类骨折的措施,笔者就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对于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共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5~70岁,平均41.2 岁。患者骨折部位为右侧共14例,左侧为16例。对患者的骨折原因进行分析可得,其中交通事故致伤共21例,坠落伤共6例,扭伤共3例。采用Danis Weber法对患者进行分型可得,30例患者中 A型共8例,B型共16例,C型6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于入院后12 h内接受手术。在进行本次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与理解。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X线片明确骨折部位与骨折分型,并将手术器械准备妥当。对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全手术过程采取仰卧位。内固定顺序为先后踝、再外踝、最后内踝。后踝复位采用后外侧改良式切口,由腓骨长短肌与拇长屈肌的间隙处进行分离,将踝关节充分暴露。将后踝骨折处复位后,使用松质骨螺钉进行内固定。外踝复位采用与后踝相同的切口,复位完成后使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内踝复位采用内踝标准切口,整复完成后采用钢丝张力带固定。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要求其做出屈膝或屈踝动作,以使骨折部位充分暴露。术后患者使用石膏常规固定1个月,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于术后24 h即对患者开始膝关节功能训练,除去石膏后进行踝关节训练。

1.3 评价标准:优秀:患者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X线片显示复位很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生活未受到影响。良好:患者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X线片显示复位良好,走路时有轻微疼痛感,但生活受到较大影响。较差: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行走与负重时均疼痛感明显,并发生骨性关节炎[2]。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愈合情况与并发症:30例患者术后愈合时间为7~11周,平均愈合时间(8.5±1.5)周,踝关节X线片显示复位情况良好,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愈合畸形等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

2.2 临床疗效:优秀22例,占73.3%;良好7例,占23.3%;较差 1例,占3.2%;总优良率为96.7%。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踝关节受力面积小、承受重量大、关节脆弱,因此高能量的损伤即会导致其发生骨折,甚至引起较为复杂的三踝骨折[3]。对于三踝骨折的治疗目标是保证关节面平整,维持关节稳定性与活动功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常被应用于各类骨折的治疗中,而对于三踝骨折的治疗则要求以下几点:①内固定坚强,能够维持踝关节稳定性。②破碎的骨组织应得到及时的、彻底的清除。③复位要求准确无误,以便于术后进行功能训练。

对本文3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可得,总优良率为 96.7%,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8.5±1.5)周。由此可见,准确的复位与积极的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X线片显示其骨折部位对位良好。本文就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三踝骨折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手术切口尽量小。本文针对不同的骨折部位应用不同的切口,能够达到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术野清晰、骨折部位暴露好等目的。②内固定方式。为预防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应采取稳定的方式进行内固定,并依照后踝、外踝、内踝的顺序进行治疗。一般对于后踝选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内踝选用钢板进行固定,而外踝选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③并发症的预防。创伤性关节炎与踝关节不稳定均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最好方法即为准确的解剖复位、牢固的固定方式以及早期的功能训练。

综上所述,切开内固定复位对于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只要在手术过程中精准的复位,并于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就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并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4 参考文献

[1] 赵宏谋,俞光荣.后踝骨折的治疗现状[J].中华创伤杂志,2009, 25(5):533.

[2] 王 成.三踝骨折手术治疗24例临床体会[J].云南医药,2011, 32(5):477.

[3]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