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功能在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熊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623次

  颈椎病是人群中的高发常见病,常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突出压迫了颈髓硬膜囊、神经根或骨质增生引起了椎动脉孔狭窄,造成颈椎病在临床上出现各种表现[1]。随着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对颈椎病病因的诊断正确率。鉴于目前利用64排螺旋CT来诊断颈椎病的文献甚少,笔者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间临床诊断为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岁。临床体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麻痹、上臂不能抬高、乏力、颈部疼痛、头昏等。依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根型35例,脊髓型15例,椎动脉型9例。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临床表现有加重趋势。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灶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1.2 检查方法:59例患者进行了CT平扫,其中9例加做颈动脉CTA。采用PHILIPSBrillince64排扫描仪,EBW4.5工作站。平扫扫描范围,颈1~7,扫描参数:100kV,350mAs,FOV200,采集层厚2.5mm,重建层厚0.5mm。颈动脉CTA,扫描参数:120kV,250mAs,采集层厚0.9mm,重建层厚0.46mm。自肘前静脉经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流率为5ml/s,造影剂用量60~80ml,盐水40ml。扫描采用主动脉弓下缘水平处动脉浓度自动触发扫描方法(local点)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下缘至颅底。扫描结束后所有图像自动传至EBW4.5工作站。

2 结果

结果表明,本组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经统计分析表明,本组59例患者中,神经根型患者35例,占总数的59.4%(见图1~2),是由于颈椎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引起椎间孔狭窄并压迫了颈神经;脊髓型患者15例,占总数的25.4%(见图3),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合并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硬膜囊;椎动脉型患者5例,占总数的8.4%(见图4),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合并颈椎横突孔狭窄造成椎动脉受压;混合型患者4例,占总数的6.8%,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并椎间盘突出、并同时合并颈椎横突孔狭窄。结果也表明,患者病灶形态与临床表现相一致。

3 讨论

3.1 颈椎病初始病因的讨论:临床上认为,颈椎间盘病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原因,是基于椎间盘的病变致使脊柱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钙化,最后引起脊髓、神经、血管受刺激出现临床上诸多表现[2]。本研究观点认为,颈椎骨质增生是造成颈椎病的基础原因。因为本组病例中有59.4%的患者颈椎病是由于钩椎关节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了颈神经,而并非由颈椎间盘病变引起。其他颈椎病如脊髓型和椎动脉型患者也均是基于在颈椎骨质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的。类似的观点文献亦有报道[3]。研究中笔者也发现,在颈椎病患者中,骨质增生是基础,往往多种病因并存,如多处部位发生骨质增生,多个椎间盘出现突出或膨出,造成颈椎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为此,笔者认为,临床上颈椎病分型还应该分出混合型较为客观,因为有其解剖学基础,这可为临床病因治疗提供依据。通过分析临床表现与病变形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不完全一致,这是由于影像学尚未发现真正的病因所在,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发现病因,而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的后处理重建功在这方面具有优势。3.2 64排螺旋CT重建功能的理论基础:传统的颈椎间盘扫描方式多是参考腰椎间盘的扫描方式。试图将中心层面对准椎间盘间隙中心平面,与之平行,这样的扫描方式能够完全显示椎间盘形态[4]。复习文献可知,64排螺旋CT扫描一周可获取64层图像,是使各向同性扫描成为现实,各向同性扫描是指一个像素X轴、Y轴、Z轴的长度相等,形成正面体。各向同性扫描后获得的后处理图像无论冠状、矢状还是斜位图像,空间分辨率都等同于原始的轴位图像[5]。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在对颈椎间盘的扫描过程中没有完全参照颈椎间盘平面去进行扫描,仅通过螺旋容积扫描、重建后同样得到了如同轴位一样的清楚图像,与文献结果一致。3.3 64排螺旋CT工作站后处理重建功能的优势: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大。在颈部扫描中,患者无需特殊体位,患者仅仰卧在扫描床上,利用冠状位和矢状位两个定位像,利用鼠标简单拖拉,即可完成全颈部的快速扫描。这对于那些椎间盘显示不清的老年患者、肥胖患者、骨质疏松或颈部畸形患者非常适宜。由于扫描范围大,在发现颈椎病变的同时,颈部其他器官,如喉、甲状腺、淋巴结、等病变亦可被同时发现,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认为,64排螺旋CT对颈部螺旋容积扫描是一种方便、简捷、实用的方法。64排螺旋CT工作站功能强大,智能化高。区别一般的螺旋CT,其原始图像可直接自动送往工作站,医生通过简单的Window界面操作,即可完成传统螺旋CT多种二维和三维重建功能,如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省去了过去需要输入多组数据,预设阈值等繁琐步骤,重建出来的图像犹如重建MR图像,而这些重建像仅仅是在简单地利用鼠标指指点点、拖拉情况下完成的。例如,二维重建像在一个屏幕上同时显示三个不同轴位的断面像,通过拖拉可连续改变层面、角度和组织密度,能整体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突出方向及受压结构,这对影像医师和临床医师来说一目了然,把复杂的想象变得简单;通过利用三维重建和“切割”、 “旋转”技术,可使椎间孔在不受其他结构遮挡情况下,呈现出来双侧椎间孔的整体形态[6]。笔者认为,三维重建像是显示椎间孔是否狭窄最可靠的方法,因为利用任何其他断面像,由于受到扫描平面或角度等原因影响,对椎间孔的显示存着片面性;又如颈血管重建中的去骨软件,可以在血管造影重建完成后,简单地通过点击去骨标示,就能很轻松地去除颈椎骨,完好直观地显示出双侧椎动脉,这对于以往要先通过观察轴位像的颈椎横突孔形态,再间接推断出椎动脉是否受压来讲,这一功能就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总之,通过本组资料研究,笔者认为,颈椎骨质增生是造成颈椎病的初始原因,患者病灶形态与临床表现相一致。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的强大功能,可清楚显示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及椎动脉狭窄等诸多解剖学信息,这对于颈椎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4 参考文献

[1] 沈 东.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2008,46(6):130.[2] 潘 锋,郑晓凤.螺旋CT平扫在颈椎间盘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170.

[3] 李 立,彭 涛,朱 丹.多层螺旋CT显示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1):825.

[4] 白锐钢,王海军,王泽锋.64排螺旋CT椎间盘改良扫描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143.

[5] 姜 飚,许尔簎,杨永平,等.64排螺旋CT对腰椎间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50.

[6] 边宏宇,张毅军,程 尧.CT三维重建与轴位平扫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的对比研究[J].人民军医,2011,54(6):498.

[收稿日期:2013-10-27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