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修复近指骨间关节背侧伸指肌腱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519次
手指伸肌腱损伤的发病率较高,多为开放性的切割伤,常合并神经血管伤或骨关节损伤,肌腱断裂后,相应的关节失去活动功能。指骨间关节则主要受到屈肌腱和韧带的限制,如指伸肌腱治疗不当则会引起手指功能障碍及手指畸形[1],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显微手术是指应用光学放大设备和显微外科器材进行的精细手术。笔者就显微手术修复近指骨间关节背侧伸指肌腱的临床效果做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近指骨间关节背侧伸指肌腱缺损的患者100例,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21~35岁,平均(26.5±2.1)岁。伸肌腱缺损长度1.9~4.6cm;缺损时间为1.5~5.0h,平均2.5h。致伤原因有电锯伤18例,割裂伤26例,电刨伤56例。
1.2手术方法:应用显微手术进行断肢再植,所有患者均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在显微镜下彻底清创,注意避免将陷缩在皮下组织的指神经和血管清除。不驱血,在患肢上臂上止血带,分离指伸肌腱两断端,并测量缺损长度,同时测量关节囊和骨膜的缺损面积。整齐切伤的骨断端一般缩短0.5 cm,不整齐的损伤根据清创的情况给予相应的骨断端的切除。用直径1 mm的不锈钢针1枚作髓腔内固定,经过关节的断指,用2根相同粗细的克氏针作早期行关节融合术或掌指关节早期关节成形术[2]。后将手指神经良好对合,指伸肌腱应用2~0、3~0丝线间断缝合,同时缝合伸肌腱的侧索和中央部。血管缝合时应用交叉吻合法,缝合顺序为指背静脉(缝合完毕后将该处的软组织与皮肤缝合数针)、指动脉,后除去血管夹,吻合口远侧的动脉应可见波动和充盈。皮肤采用鱼嘴或末端编织法缝合,注意不可内外翻或缝合过于密集,并尽量避开缝接的动脉和静脉,以免压迫血管。术后可见再植手指的有苍白变为红润,且皮肤温度升高,提示再植成功。
1.3观察指标:手指关节活动度的评定通过对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测定掌侧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伸、屈;测定拇指七个方向的活动,桡侧外展、内收、屈、伸、掌向外展、背向外展、对掌;对腕关节测定屈、伸、尺偏、桡偏。总分为100分,其中85~100分为优;70~85分为良;60~70分为可;60分以下为差。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手指关节活动度的优良率。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应用SPSS 16.0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患者的优良率为0.00%,术后患者的优良率为81.00%。详见表1。
3 讨论
伸指肌腱无腱鞘,有腱周组织,位于手背侧的疏松皮下组织中,故伸指肌腱损伤在外科中较常见,断裂后均主张I期修复,目的是重建最高强度的连接性,防止粘连,避免2次手术松解。在伸指肌腱损伤的修复中,外科的对接与缝合是十分重要的,因手指神经为单纯的感觉神经纤维,只有良好的对接才能迅速再生,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活动;血管、肌腱与皮肤的缝合,均影响到后续的组织修复和功能活动。在皮肤缝合中应用了鱼嘴或末端编织法,与胶原蛋白垂直缝合。该法避免了缝合后结节样隆起造成的不美观和肌腱滑动,保证缝合后的肌腱受力平衡,伸肌腱强度足够,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断指再植术后,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肢的血管危象,术后患肢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用手指粗略测试患肢弹性、温度,并保证患者的绝对卧床7~10 d。
术中应用采用显微技术,不仅可将受损组织放大,并且具立体感,有助于主刀医生精确解剖、切开、复位各种组织,故手术后患者的手指关节活动度得到显著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显微操作,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手眼不协调,影响手术进程。
4 参考文献
[1]宋会江,李豫明,金宏,等.近指骨间关节背侧伸指肌腱及皮肤缺损的显微手术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5):404.
[2]李强,孙鸿斌,王悦书,等.改良切口的微型骨锚植入术修复伸指肌腱止点损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