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543次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疾病,目前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仍然较为困难,而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就需要提高临床诊断率,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本研究中,笔者将选取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采用X线与CT技术进行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于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2 年11月间收治的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21~64岁,平均32.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1 年。患者临床诊断表现为乏力、低热、间歇性腰骶部疼痛、腰骶部僵硬、间歇跛行、双侧髋部疼痛、双下肢麻木等。

1.2 检查方法:本组所有病例的X线检查均采用500 mA EX- FastX 光机(日本岛津),摄取位为患者的腰椎正、侧位及骨盆正位。CT扫描均采用Lightspeed16 排螺旋 CT 机(GE公司),扫描前患者需呈仰卧状且伸直两腿,然后从骶髂关节下缘开始至头部实施连续扫描,扫描层厚8 mm,间隔8 mm,软组织窗: W250/L20,骨窗:W1 800/L300。

1.3 骶髂关节炎分级标准:本研究中关于骶髂关节炎分级标准如下所示,0级:骶髂关节正常;Ⅰ级:骶髂关节面可能存在侵蚀、硬化;Ⅱ级:存在轻度异常,骶髂关节面有明显侵蚀及硬化,关节间隙无明显变化;Ⅲ级:中度异常,骶髂关节面有明显侵蚀及硬化,关节间隙出现增宽或狭窄且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关节间隙大部分或者全部强直或融合。

2 结果

本组42例病例的X线与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Ⅱ级显示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Ⅲ~Ⅳ级显示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扫描对骶髂关节面的侵蚀、硬化及囊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X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清晰显示关节病变细节。详见表1。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S)做为一种慢性炎性反应疾病,其具有多发性、复发性,同时还可逐渐加重,AS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胸、腰段的骶髂关节、脊柱关节、韧带出现炎性反应或者骨化病变,其中有88%的AS患者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炎性病变,并由腰部逐渐上颈椎转移,其中有部分患者可能同时有多个脊柱关节受累,也可能会侵蚀周围其他关节[1]。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病因较为复杂,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改善预后,则必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骶髂关节,但是骶髂关节结构较为复杂,而目前临床诊断则主要采用X线、CT检查。其中X线平片在骶髂关节检查中虽应用较为普遍,但是由于其在关节面的清晰度及分辨率方面仍然与CT检查存在较大差距,行常规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脊柱小关节、骶髂关节病变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以及韧带钙化情况,其中可发现较多的病变细节,从而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为后期治疗提高必要的依据[2]。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尝试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分别采用X 线和CT扫描进行检查,其检查结果显示,Ⅰ~Ⅳ级别中X线检出率分别为28.6%、33.3%、28.6%、9.5%;而CT扫描检出率分别为 16.7%、50%、23.8%、9.5%,Ⅰ级、Ⅱ级显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Ⅳ级显示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扫描在骶髂关节面的侵蚀、硬化及囊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X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清晰显示骶髂关节早期病变。

综上所述,CT扫描比X线平片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变及分期更为准确,可准确显示关节面侵蚀及囊变,因此笔者建议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可首选CT扫描。

4 参考文献

[1] 李丰才,丁 军.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9):835.

[2] 孟庆学,王世礼.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临床和影像学表现[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83.

[收稿日期:2013-02-21 编校: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