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应用进展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526次
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效果明显,笔者选择28例患者给以后路单节段伤椎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有18例患者为T12骨折,10例患者为L1骨折。男24 例,女4例,依据载荷分享原则3,所有椎体损伤评分低于6分且确保上或下终板完整性,双侧椎弓根具有较完整性,脊髓损伤依据ASIA分级:D级为12例,E级为16例。
1.2 方法: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选取俯卧位,置于脊柱手术托架,防止腹部受到压力。用C型臂X线机进行定位,体位复位,取后正中线作为切口处,然后将皮肤、皮下、筋膜、骶脊肌筋膜切开,顺着棘突两侧位置剥离骶脊肌一直到关节突的外缘,充分将伤椎、上下邻椎椎板、小关节突进行暴露。取出髂骨,通过伤椎椎弓根植骨,确保植骨损伤一侧尽可能靠近终板,在伤椎上、上下邻椎植进两枚椎弓根螺钉。结合手术前X线片、CT扫描判断是否给予椎管探查、减压。安置连接杆、撑开复位后实施有效固定。进行椎板植骨(未实施椎板切除减压患者)或给以横突间植骨。冲洗并关闭切口,放置引流管,在术后24 h予以拔除。术后4 d可以戴支具活动,术后1周可以出院。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进行随访,进行腰痛评分并进行影像学检查,参照VAS评分。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术前X线、CT检测,若患者出现脊髓损伤需给以MRI检查;实施术后X线检测。侧位X线摄片上对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进行测量。计算椎体高度、 Cobb角恢复、丢失量。
2 结果
所有按照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持续100~180 min,平均(133±18)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00~550 ml,所有患者均无需输血。所有患者均实施随访工作,持续5~29个月,平均(15.8±3.6)个月。神经功能:在所选取的28例患者中有12 例在手术前出现不完全性神经功能损伤,通过治疗患者均获得痊愈;腰痛:应用VAS评分方法,其中0分16例,1分12例,均无需应用止痛药物。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通常均会于6个月完成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脱出现象。手术完成后椎体高度均恢复到满意状态,通过随访时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很少出现丢失现象,手术前患者伤椎前缘均高为14.5 mm,手术后为28.5 mm,参照伤椎上下椎体均高正常椎体高度为29.5 mm,纠正率达到 96.6%,最后一次随访达到28.1 mm。随访椎体高度平均丢失0.5 mm,其丢失率为1.7%,和原本高度保持基本一致性。手术前患者后凸Cobb角为11°~25°,平均角度为(17.2±2.3)°,手术完成后患者恢复到 0~7.8°,平均为(4.2±1.2)°。
3 讨论
Dick等人在研究中自前方切割纤维环导致牛脊柱节段无法保存稳定性,然后将椎弓根螺钉置入牛脊柱中间椎体中,经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六钉结构轴向承载力提高160%,抗屈曲力提高48%,抗扭转水平提高38%[1]。Mahar等人在研究中对完整6人L1~3新鲜标本实现类似研究,经切除L2下半处和L2/L3椎间盘来模拟L2椎体不稳定型爆裂性骨折,且把使用伤椎置钉三平面六钉固定措施称作节段固定,而且表明抗轴向旋转结构所具有的强度和非节段固定相对比更具有强度,提高了稳定性[2]。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需要注意手术方法的选取,按照手术入路可以将其分成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指征存在一定的争议性。Parker E研究中发现轻度粉碎性骨折患者能够以后路手术法获得较好效果,粉碎性骨折症状较为严重时通常选取前路手术方法。载荷分享法需参照断层片、X线平片、扫描轴位片、矢状位重建图像等参考予以评分,3项分数总计大于6分需通过前方入路。此评分系统已经证实能确保短节段后路内固定于胸腰段骨折治疗中获得成功。本文所选取的所有患者评分均低于6分。后路单节段固定方法与双节段固定法相比减少了融合节段,可以提高腰背活动能力,降低应力集中性,从理论上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生物力学和临床治疗研究均显示经伤椎置钉治疗具有较高的可能性。依据短期临床效果随访显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经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对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较为明显,和本文所显示疗效保持一致性,但本文并未进行远期疗效观察需要进一步研究[3]。
后路经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能够提高腰背部活动能力,但是其适应证需严格把握:伤椎椎体压缩低于1/3,椎体一侧终板具有完整性;伤椎双侧椎弓根保持完整性;伤椎后柱结构未出现破坏,椎管内无较高占位,不必给以全椎板切除减压。
4 参考文献
[1] 王新光,孙春汉,郭汉明,等.经伤椎置钉单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1,11(2):125.
[2] 夏 天,董双海,田纪伟,等.应用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进展 [J].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80.
[3] 范志丹,夏 虹,昌耘冰,等.伤椎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26):5011.
[收稿日期:2013-07-16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