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18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张亮,王文俊,金永,徐尧 汤月平 作者单位:213001江苏常州第三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评价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1例。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平均愈合时间9周(4~12周)。按照Neer评分法疗效,优良率90.9%。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靠,疗效优良。
【关键词】 肱骨近端 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07年12月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5~67岁,平均42岁。车祸伤9例,跌伤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类法分类[1]: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6例,四部分骨折2例。伤后就诊时间2小时~4天。
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患肩垫高,患肢置于上肢手术台上。以骨折为中心取肩前外侧弧形切口,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进入。注意保护头静脉。向两侧牵开肌肉,必要时分离部分三角肌前部肌肉。清除血肿,显露骨折端。不剥离骨膜,并以肱二头肌长头腱为标志,找出肱骨大、小结节。直视下做上臂屈肘,轴向牵引,适当旋转,做撬拨顶压复位。骨折端若见骨折缺损,可取自体髂骨植骨。钢板置于肱骨侧方大结节下5mm,结节间沟后10mm处。若大小结节骨折可用克氏针经钢板缝合孔临时固定。钻孔,锁定螺钉。肱骨头一般用3~4枚螺钉。固定满意后被动活动患肩,防止螺钉进入关节腔。合并肩袖,关节囊破裂者行修补术。C臂机透视满意后冲洗关闭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消炎对症治疗,患肢悬吊。第2天练习等长收缩,手肘主动活动。第3天肩关节被动和辅助下主动适量做外旋和前屈活动。1周后加强。2周主动正常范围活动。4~6周摄片后行抗阻力功能锻炼。
结 果
本组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周~1年。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4~12周。无伤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肱骨头缺血坏死等。按Neer 评分法评定疗效[2],本组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9%。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即肱骨外科颈以远1~2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包括肱骨头、大小结节、肱骨干近端。Neer以此为依据将骨折分为四型:Ⅰ型 骨折移位小于1cm,旋转小于45°,Ⅱ型 四部分骨折,此时大结节受外旋肌牵拉向后上移位,小结节向前内移位,肱骨干被胸大肌拉向内侧,骨干处于内收位。对于Ⅰ、Ⅱ型骨折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良好效果[3]。但对于部分粉碎的Ⅱ、Ⅲ、Ⅳ型骨折,以往根据AO理念常采用Ender钉,直角钢板,经皮克氏针固定及人工肱骨头置换。近年来AO的坚强内固定理论逐渐被BO的生物力学理论所替代。BO在骨折治疗中着重于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平衡。即充分重视保护骨折端周围软组织血运,对骨折提出闭合复位和远离骨折端复位,同时不再过于强调解剖复位。二是恢复肢体力线和长度,纠正旋转移位。为避免钢板的应力集中,提出长钢板少螺钉的固定方法为弹性固定而不是坚强固定。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完全符合BO的要求。
肱骨锁定钢板的特点:①采用解剖型设计,术中无须预弯,只须将钢板固定于肱骨大结节近端止点下方5mm,结节间沟后缘10mm。手术剥离范围小,并且钢板的固定不侵犯结节间沟,对肱二头肌腱影响较小。钢板与骨面完整贴合减少术后钢板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有利于肩关节功能锻炼,并最大限度减少对肩峰的撞击。②采用锁定孔和一般加压孔设计。钢板近端有4个锁定螺钉孔,使钢板与螺钉之间存在成角稳定性,固定后近端锁定螺钉在肱骨头成三维分布,有较好的锚合和抗拉力。远端螺钉采用结合孔设计,可选择使用标准螺钉完成动力加压固定,或使用锁定螺钉达到成角固定。③采用缝合孔设计,术中可经缝合孔将骨块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并针对移位的大小结节用钢丝固定于钢板上,同时亦有将碎骨块压返固定作用。④钢板与螺钉间的成角稳定性相当于植入体内的外固定支架,钢板与骨面无须紧密结合,故两者之间不产生压力,降低了骨膜损伤,保留了骨膜供血,有利于骨折愈合。肱骨近端螺钉与钢板对肱骨头有良好支撑作用,即使肱骨头存在一定坏死,也最大限度减少肱骨头变形,为骨折后的爬行替代创造条件。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是符合BO理论的新型内固定技术,它使骨折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和最大限度保护肱骨头血运,使患者能早期安全进行功能锻炼,疗效优良。
进行锻炼时,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活动次数由少变多,时间从短到长,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不利于骨折稳定和愈合的活动。如内收型不宜内收活动,外展型不宜外展活动。一般情况下,每日安排3-4回,每回20-40次。以下是各期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功能锻炼方法:
早期(伤后1-2周):握拳伸指,伤肢手掌及拇指伸开,而后握拢。吊臂屈肘,伤肢前臂悬吊于胸前,用力握拳并屈曲肘关节,然后伸展至颈腕带允许的范围。
中期(伤后3-6周):空拳屈腕,伤肢手半握拳,前臂中立位,腕关节尽量掌屈,然后伸到中立位。抬臂屈伸,用健肢托住伤肢外部,使伤肢尽可能屈曲再伸直。摩肩旋转,用健肢托住伤肢的前臂,抚住伤肢肩关节,作前后内外转动。顶劲耸肩,伤肢肘关节屈90度,上臂紧贴于胸前,保持伤肢正常轴线,用力收紧上臂肌肉,提升肩关节。后期(伤后6-10周):鲤鱼摆尾,伤肢前臂中立位,手握半拳,将腕关节背伸,然后掌屈。单手擎天,健肢置于胸前,伤肢腕关节背伸,上臂紧贴胸壁,将肩关节向前上方掌,并伸直肘关节,然后复原。
【参考文献】
1 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4-788.
2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82-496.
3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