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8例

发表时间:2011-08-10  浏览次数:397次

  作者:严宜琦  作者单位:新余市人民医院骨科 江西新余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锁定钢板

  随着人们出行量增大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增多,肱骨近端骨折成为一种较常见骨折,其中肱骨近端Neer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引起明显移位和肩袖损伤,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我科自2006~2008年共收治18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LPHP)治疗该类骨折,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4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5例,跌落伤3例。骨折按Nee分类[1]: Ⅱ型骨折2例, Ⅲ型骨折11例, Ⅳ型骨折5例。全部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

  1. 2 手术方法 平卧位,患肩垫高,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沿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作切口注意保护头静脉,将三角肌向外牵拉,胸大肌及头静脉向内牵拉。必要时切断三角肌的前方锁骨部。显露骨折端,同时检查旋转肩袖是否损伤。清除骨折处血肿,尽量避免行骨膜下剥离,保护软组织和血供。骨折准确复位后,用大巾钳及克氏针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骨折端缺损较明显的以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根据骨折情况选取相应长度锁定钢板, 在钢板近端根据骨折情况用2~4枚锁定螺丝钉固定,螺钉禁忌穿出软骨面,然后标准皮质骨螺钉固定骨折远端,根据情况使用动力加压或用带有锁定头的螺丝钉固定。如伴肩袖损伤同时行修补, 并缝合固定于钢板缝合孔上。术后3 d即行肩关节功能锻炼,7 d后逐渐做抬举及旋转功能练习。

  2 结果

  本组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折Ⅰ期愈合,愈合时间8~24周,平均11周。采用Neer评分方法评定疗效[2]。评分为百分制,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数25分,解剖位置1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术后功能优13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9.5%。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选择: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一部分及大多数二部分骨折)采用保守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移位2部、3部、4部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一般有:①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自锁、交锁髓内钉、LCP钢板、LPHP钢板、LEES钢板,关节镜下经皮固定术。 ②开放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器材及方法众多如T型、支撑、3叶、旋转、锁定加压钢板,角形稳定钢板,管型钢板,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多聚体编织线缝合等。③人工关节置换:适用于脆骨头严重粉碎不能修复,脱位的3、4部骨折尤其有骨质疏松者,肱骨头缺血坏死。 闭合螺纹针固定适用于移位轻、骨质条件好的二部分骨折;髓内钉由于固定长度的限制不适用于复杂骨折;对于肱骨头关节面压缩、塌陷明显且严重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或陈旧性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脱位者,选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合并关节脱位的二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或移位明显、闭合复位无效者,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以及关节面无明显压缩、塌陷四部分骨折,选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既往采用T形、三叶草形接骨板和克氏针内固定存在很多缺点,如加重骨折周围组织损伤、血运进一步破坏、固定不够牢靠、出现肩峰撞击等。而新型的肱骨近端LPHP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很好地避免了普通钢板的弊端。肱骨近端LPHP的特点:Fankhauser等[3]认为LPHP适用于所有肱骨近端骨折的治其优点为:①钢板解剖形设计符合肱骨近端解剖形状,无需预弯;体积小,减少了对肱二头肌长头的干扰和产生肩峰撞击的危险;接骨板与骨之间不需紧密贴合,保护了骨膜和骨的血运,起到内固定支架作用。②锁定成角稳定性。钢板螺孔的内螺纹和螺钉钉尾的外螺纹锁定形成整体,特别是在骨质疏松和粉碎性骨折,螺钉具有较好的合力和抗拉力防止螺钉松动退出。③锁钉孔及一般加压孔结合科学设计,术中在同一块接骨板上同时完成了稳定的成角固定和动力加压固定。④充分运用近端边缘缝合孔,修复损伤的肩袖组织,有益于关节功能的康复。手术注意事项:①严格遵循微创外科原则,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软组织的干扰,以免肱骨头缺血坏死和内固定失效。②肱骨近端骨折常合并肩袖的损伤(如冈上、冈下肌肌腱撕脱、肩胛下肌肌腱断裂或撕脱),术中应仔细检查、修复。③钢板放置位置要准确,以避免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手术中C臂透视, 螺钉保持在肱骨头软骨下0.5 cm左右,不能穿出肱骨头,以免影响关节活动。④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Neer CS. Iisplaced proximal fractures 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Joint Surg (Am), 1970,52∶107

  [2]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2

  [3]Fankhauser F,Boldin C,Schippinger G,et al. A new locking plate for unstable fractures of proximal humerus[J].Clin orthop,2005,430∶17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