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牵引治疗闭合性三踝骨折远期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05 浏览次数:396次
作者: 李焱,宋志靖,李汉民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关键词:牵引;闭合性;三踝骨折
踝关节是屈戌关节,其关节面较髋、膝关节小而承受的体重却大于髋、膝关节,作用于踝关节的承重应力难以得到缓冲。若遭受内、外翻暴力、旋转及挤压暴力而引起踝关节骨折及脱位。依Lauqe-Hansen分类Ⅱ°~Ⅲ°以上骨折脱位日渐增多,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完整性遭到破坏。内踝、外踝及后踝骨折,常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特别是后踝骨折占25 %~30 %,累及胫骨下关节易造成踝关节背伸时距骨向后移位。本院自1995~2000年收治闭合性三踝骨折脱位20例,Ⅱ°~Ⅲ°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超1/3以上,经过手法整复,袜套重力牵引,彬树皮夹板超关节固定。通过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42.6岁;男性15例,女性5例;右侧12例,左侧8例;致伤原因:跌伤5例,交通伤7例,运动伤3例,其他伤5例。
2 整复方法
整复前复习病史,结合X线片,针对发病机制,移位情况确定整复步骤,对三踝骨折,先处理内、外踝,然后再处理后踝骨折。牵引麻醉下,顺骨折移位方向,解脱嵌入骨折裂隙的软组织,但不能加重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矫正内、外翻畸形,拉向中立位。运用扣挤手法,使内、外踝复位,消除下胫腓骨联合分离,用双手心扣挤骨折脱位。用夹板固定,在固定下前后推拉,使距骨回到正常位置。整复后踝,术者一手握住胫骨下端向后推,足逐渐背伸,利用紧张的关节囊将后踝拉下。用长袜袜套套住整个下肢固定,下端超过足尖20 cm,用棉垫放置内、外踝间隙超关节夹板固定。
3 术后护理
肢体放于悬吊牵引架上,抬高患肢,屈膝45°~60°,调整牵引方向,术后第二天开始练习膝、踝关节功能,利用袜套牵引力,使后踝逐渐对位。牵引固定4周后,复查X线片,如对位良好,去除牵引,改为超关节夹板固定,不负重下地,直到骨折愈合。
4 随访及疗效观察
随访时间最长4年2个月,最短10个月,平均19个月。踝关节背伸跖屈基本正常,上下台阶无困难,走路5公里以上不痛,能恢复工作,气候变化轻微痛,疗效为优,16例,占80 %;踝关节背伸跖屈15°~20°,上下台阶轻度困难,走路2.5公里不痛,平日工作微痛,疗效为良,3例,占15 %;踝关节背伸跖屈5°~10°以内,上下台阶有困难,走路1~1.5公里且不痛,改换工作岗位,疗效为差,1例,占5 %。功能恢复优良为19例,优良率95 %。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对位良好,未见骨质疏松及创伤性关节炎。内、外踝间距均在3 mm以内,内踝间隙增宽3 mm以上及内踝纤维愈合1例属差,内踝呈钩状愈合1例,后踝复位愈合满意,关节面平整19例。
5 体会
通过手法整复,悬吊袜套牵引配合夹板固定,悬吊牵引治疗,远期疗效观察,优于Bauer1967年手术疗法的65.7 %与1969年天津医院非手术疗法的89 %。内、外、后踝的正确对位,恢复解剖关系,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在关节微动下进行骨折对位,使关节面平整,适应距骨的正常活动,使踝穴达到正常标准,充分贯彻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明确整复手法的操作步骤,手法要轻巧、稳妥,对位准确,对距骨及关节囊的牵拉要适度,以免造成再损伤。减少创伤后遗症,免除二次手术的痛苦。复位标准:内踝无移位,外踝向后移位在2 mm以内,后踝超过胫腓下关节面1/3以上,向后移位2 mm以内或后踝向后上移位2~3 mm之间即可。术后管理:注意牵引方向和重量,防止夹板固定时发生压疮和褥疮,早期加强功能锻炼,恢复正常踝关节功能。
(1.广东佛山市佛山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2.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