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运动疗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431次

  作者:李浩范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影响。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和电脑中频电疗法;观察组60例,在电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结果: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愈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患侧面肌的主动运动训练可明显缩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病程。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运动疗法;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电疗、针刺等被动治疗为主。为了观察患者的主动参与是否影响该病的诊治,我们在电疗的基础上结合运动疗法对60例恢复期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病程7 d~10 d以上的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5岁~71岁;左侧病变35例,右侧病变25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7岁~70岁;左侧病变32例,右侧病变28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和电脑中频电疗法,观察组在电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

  1.2.1 低频脉冲电疗法 病程7 d~10 d后,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采用北京产DYZ2型低频诊疗仪,波形选择方波或三角波,波宽10 ms~300 ms,频率1 Hz,脉冲间歇时间1 000 ms。辅电极60 cm2置颈背部,主电极用手柄电极接小探头,依次在患侧面神经干及其分支或肌肉运动点上实施电刺激,刺激量为运动阈上或耐受限,1次/d,15 min/次,10次为1个疗程。

  1.2.2 电脑中频电治疗 采用北京产CM3000电脑中频电疗仪,选择机存处方4,两个3.5 cm×7.5 cm电极并置于患侧耳前耳后或面部,刺激量为运动阈上,1次/d,10次为1个疗程。

  1.2.3 运动疗法 耐心教患者做主动面肌运动,包括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如果不能主动运动时,结合低频电疗有意识的配合相应的动作。当患者可做一些动作但不能充分时,可用手指做助力运动,以后随着主动运动的恢复,减少或不用手指帮助。开始时闭眼和提口角的动作可同时进行,待病情好转后逐渐练习单独闭患侧眼或提口角动作,1次/d,要求回家后每天坚持自我训练3次~5次。

  1.2.4 疗效评定 利用临床简易评定法[1]来检查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和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内容,每项满分3分,共计30分。痊愈:检查面神经运动时完全正常或基本上完全恢复,应得27分~30分;显效:检查面神经运动时部分恢复,得分21分~26分;好转:检查面神经运动时稍有恢复,得分21分以下;无效:检查面神经运动时无恢复,即治疗前后分值基本无变化。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3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痊愈48例(80%),显效6例(10%),好转5例(8.3%),无效1例(1.7%);观察组痊愈53例(88.3%),显效5例(8.3%),好转2例(3.3%),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平均治愈次数为(25.1±3.4)次,观察组平均治愈次数为(18.2±2.3)次,观察组治愈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般是由于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而引起的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在急性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后,往往很多患者还不能做主动面肌运动,为早日恢复患肌的收缩功能,我们在应用低、中频电疗的同时,结合面部肌肉的主动运动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强调了主动运动的重要性。对不能做主动收缩患肌的患者,在低频脉冲电刺激时有意识地主动收缩有关肌群,为随后的主动收缩练习打下基础。一旦患肌有了一些主动运动,应鼓励患者多做患肌的主动运动训练。本组观察表明患侧面肌的主动运动训练可明显缩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病程。

  【参考文献】

  [1] 殷秀珍,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2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